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建国初期工农业生产统计表(金额单位:亿元)
1952年 | 1956年 | 1957年 | |
工业总产值 | 343.3 | 703.6 | 783.9 |
农业总产值 | 483.9 | 582.9 | 604.0 |
工农业总产值 | 827.2 | 1286.5 | 1387.9 |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情况表(单位:亿美元)
材料三 读下表
1978年 | 2000年 | |
城市数量 | 193个 | 663个 |
小城镇 | 2173个 | 20312个 |
市镇总人口 | 1.7亿 | 4.56亿 |
城市化水平 | 17.9% | 36.1% |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2分)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3分)
(3)材料三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的什么现象?(2分)21世纪以来,该现象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为此政府提出了怎样的发展战略?(2分)
(1)国民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工业化的程度在提高(或工业发展快于农业)(2分)。原因:重视经济调整,采取措施,恢复与发展国民经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制定了“一五”计划;一化三改造的进行;人民民主专政的 * * 建设;苏联的帮助;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制定了正确的经济建设政策。(3分)
(2)我国对外贸易蓬勃发展,连年攀升。(2分)
原因: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20世纪90年代中期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新格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有力推动。(3分)
(3)城镇化(城市化)进程加快(2分)战略:实施积极的城镇化战略,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多样化城市道路,逐步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2分)
题目分析:
(1)对比表格中的数据,1956、1957年的工业总产值和农业总产值比1952年都有了大幅的增长,而工业产值的增长更为迅猛。说明我国的国民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工业化程度提高。第二小问1953-1957年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可以从国内、国际两大方面来分析;而国内原因又可以分为政治、经济、理论等方面。
(2)材料二的柱状图反映了我国1978-1998年,即改革开放二十年来对外贸易总额迅速增长。第二小问对外贸易蓬勃发展的原因可以从中国的对外政策、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和世界经济的全球化等方面分析。
(3)材料三反映了从1978-2000年,即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的城市数量、小城镇数目、市镇总人口和城市化水平都有大幅的提高。第二小问国家针对城市化水平的快速发展采取的措施包括:实施积极的城镇化战略,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多样化城市道路等等。
点评: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体制随着经济发展而不断创新。近三年高考中均在本知识点有命题出现,应重点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一主线,理解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