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康有为在《长兴学记》中说他创办学堂的目的是“夫勉强为学,务在逆乎常纬”。所谓“逆乎常纬”… …他开设的学科除了义理、考据、词章之外,还增设“经世之学”。 … …后来梁启超在《康有为传》中说:“其为教也,德育居十之七,智育居十之三,而体育亦特重焉。”… …康有为“每论一学,论一事,必上下古今,以究其沿革得失,又以欧美以比较证明之”。
材料二 … …默验时局,以培养人才为当务之急。… …启超窃惟西国学校,种类非一,条理极繁,而惟政治学院一门,于中国为最可行,而于今日最有用。其为学也,以公理公法为经,以希腊罗马古史为纬,以近政近世为用。
——梁启超《上南皮张尚书书》
(1)根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的教育理念。(8分)
(2)依据材料一二,指出康梁二人办学的共同点并分析其原因何在。(7分)
(1)提倡创新;学风严谨;主张德智体全面发展;贯通中外;为现实服务。(四点8分)
(2)共同点:在治学上不拘泥于中学,同时借鉴西学。(3分)
原因:弘扬西方民主思想,为维新变法做准备。(4分)
题目分析:(1)注意材料信息,“所谓“逆乎常纬” ”说明提倡创新;“他开设的学科除了义理、考据、词章之外,还增设“经世之学”说明为现实服务;“其为教也,德育居十之七,智育居十之三,而体育亦特重焉。”说明主张德智体全面发展;“每论一学,论一事,必上下古今,以究其沿革得失,又以欧美以比较证明之”说明贯通中外。
(2)注意教育也是为政治服务,康梁都属于近代维新派的代表,两人都着眼于为维新变法准备。
点评:戊戌变法是高考命题中比较重要的考查点。2011年高考命题力度虽然不大,但这仍会是以后高考命题的重点。 复习时,一要注意戊戌变法的内容,从政治、经济、军事及文教等方面分类整合;二要注意分析戊戌变法失败原因,这是高考命题的热点;三要注意比较戊戌变法、日本明治维新和俄国1861年改革的异同点,从社会史观、文明史观等角度分析三次改革对东西近代化发展产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