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多项选择题

使用容量控制型呼吸机时,压力增高是因为()

A.痰液阻塞气道

B.活瓣发生障碍

C.胸廓扩张障碍

D.管道折叠

E.漏气或支气管痉挛

答案

参考答案:A, B, C, D

选择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沙之聚

张抗抗

       ⑴千里河西,十日陇上之行的最后一站——敦煌。

       ⑵去敦煌不全是为了莫高窟。我明白,却不能说。其实心里惦念了很久的,是茫茫大漠中那座神奇的鸣沙山。

       ⑶人说在清朗干爽的风天,傍晚时分,在山脚下能听见沙子呜呜的鸣响。伴着月牙泉汩汩的水声,这鸣沙山就是沙漠中的音乐之城。

       ⑷血红的夕阳隐去山后,天空纯金一般烁亮。鸣沙山从尘埃中静静显露,眼前一片混沌的金黄。天低了地窄了原野消失大海沉没,惟有这座凝固的沙山,如同宇宙洪荒时代的巨型雕塑,矗立于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起点或尽头。

       ⑸也许最初的创造只是出于一场无意的游戏。千古寂寞,朔风把大山和岩石揉成沙砾;然后又把白灼的细沙重新捏成一座山岩——当鸣沙山成为鸣沙山时,它已是一群雄健而威武的西北汉子,壮硕的脸膛上刻着重重的深邃而俊俏的线条。绵延的山脊如一道锋利的刀刃,挎于腰间,举过头顶。曾在梦里见过许多回的鸣沙山,在这一刻却忽然变得不那么真实——曾有过千姿百态的想象,可就没想到,一座沙子聚成的山,居然能聚得如此刚硬棱角分明。

       ⑹那沙子是如何一粒粒汇拢堆积聚合又浑然一体地升高壮大的呢?

       ⑺我读不懂鸣沙山。

       ⑻脱去鞋袜。光脚走上沙丘。沙极细且柔软,有一种温热的暖意,从脚跟缓缓升起。沿着山脊上坡,瘦削的山顶如地平线在远天呼唤。沙中的脚窝很深,却不必担心会陷落,沙窝似有弹性,席梦思般地托着,起起伏伏沉沉浮浮,跳着即兴而随意的舞蹈,在自己身后扔下一长串荡逸的脚印,是沙漠之舟……

       ⑼忽然恍悟,沙山原来还很温柔。 

       ⑽沙山的温情别有一种表达的方式。天下也许再不会有比鸣沙山更坦率的山了——它从来没有外衣也没有包装,没有树林,没有青苔,只有金沙连着银沙,一无遮拦地铺陈开去,裸露的身体无需任何一点覆盖,从从容容地展示着它优美的体态和曲线。坦坦荡荡,清清白白,冷峻中含有几分柔韧,野性中有几分羞涩,从春到冬,永远敞开胸怀,呵护着来往西域的路人。

       ⑾我惊异,我惶惑,我读不懂鸣沙山的性别。

       ⑿夕阳已完全沉落。月亮从大漠尽头悄悄升起。沉浸在月色中的鸣沙山,如海上漂流的冰峰,烟笼雾绕,白璧无瑕。沙峰之顶,更加仙山琼楼,难以企及。回望身后,沙坡笔陡如削,四壁悬空。果然有降落伞的旅游服务,可以在山坡上迎风一跃,降落到海绵般的沙谷中去。

       ⒀月色迷茫,星星深远。亘古大漠,冷峻寂然。有凄凉的风,从沙底一丝丝透出来。那个时刻,我相信永恒。

       ⒁也许是风。是风之手,在人们歇息之时,抚平了沙海的每一道印痕;又将沙子驱回它们原来的位置,将它们重新凝聚,重新整合,重新磨砺。每日每日,风都这样不知疲倦地完成着它手中不朽的雕塑。当人们发现风儿揉捏了再造了沙山时,风已飘然而去。

       ⒂沙之聚,有自由的风之手。那么人心呢?人心之聚,更求八面来风;若是一盘散沙,解铃还需系铃人——风聚沙,便是一个顺其自然,循序渐进的演变之途。想必是,当风参透沙的心,风的需要成为沙子的需要时,沙子就自己走动起来,舞蹈起来,最后完成它的屹立。

       ⒃声声驼铃,在大漠上远去,鸣沙山,却无言。

1.阅读全文,从文中找出表明线索的主要语言标志,加以概括,填在横线上。 

     傍晚时分的鸣沙山——                           ——                            ——                         

2.第⑸段中划线的“不那么真实”是什么意思?

                                                                                                                                                           

3.依据文章⑸到⑽段的内容,简要概括第 ⑾段中“我读不懂鸣沙山的性别”的原因。 

                                                                                                                                                             

4.综观全文,概括出文章所写“神奇的鸣沙山”的三个“神奇”之处。

     答:                                                                                                                                                

5.“人心之聚,更求八面来风”。追溯历史,很多先贤在他们的诗文中留下不少思想“风”、精神之“风”。请再举两例,要求句式与示例基本一致。

【示例】范仲淹:他曾在《岳阳楼记》中表达“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之“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