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选择题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3分)

A.一个世纪筚路篮缕,风雨兼程;一百年来培桃育李,园圃沁香。2007年金秋,阜阳一中喜迎九十华诞,诚邀各界师生、宾朋拨冗参加,共话昔日情谊,共谋未来前景。

B.潜龙在渊的阜阳,经历过长期实践的砥励之后,酝酿了新的强大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撑:不怕牺牲顾全大局的王家坝精神和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农民工精神。我们推出这两种精神,彰显了阜阳的磊落胸襟和腾飞梦想。

C.世博会穿过“希望的大地”分展区,比邻的九个城市家庭相处的影像被弹跳着的篮球串连起来,大家和谐相处,刹时间数百张笑脸充满了屏慕,原来我们都在同一个屋檐下。

D.日前,首届安徽省民俗文化节的“民俗文化专家论坛”吸引了国内众多资深专家学者参与,大家对本届民俗文化节期间展示的原生态民俗文化表示了赞赏,而对“打造文化”则集体嗤之以鼻。

答案

答案:D

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周的学校教育……教师既行教事,又兼管国家的日常事务,形成了“官师合一”的局面;教学场所同时也是举行祭祀、飨射、治历、望气、布政等日常国事的场所……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赖以生存的基础逐渐瓦解。

——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材料二 西汉初年的景帝时期,文翁入成都任蜀郡守,“见蜀地僻陋,有蛮夷风”遂将教育文化置于首位……选拔青年人亲自进行教育,并派到长安去学习数年,学成之后用作各级官吏,带动各地的教化……在成都开办学校,校中学子在课堂之外还必须经常到各地有所实践。一段时间之后,“由是大化,蜀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焉。至武帝时,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自文翁为始云。文翁终于蜀,吏民为立祠堂,岁时祭祀不绝。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

——摘编自《汉书·循吏传》

材料三 一个汉代青年进太学求学,毕业后,派到地方服务。待服务地方行政有了政绩,再经长官遴选到中央,又经过中央一番规定的考试,然后才正式入仕。那是当时入仕从政的唯一正途,政府的一切官吏,几乎全由此项途径出身。这样的政府,我们再也不能叫它做贵族政府。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史政治得失》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西周学校教育的特点。该特点到春秋战国时期发生的变化及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文翁办教育的特点及对当时教育体制发展的贡献。(4分)

(3)材料三反映了当时怎样的选官制度?为什么“这样的政府,我们再也不能叫它做贵族政府”?(4分) 

(4)综合上述材料,分析西周到西汉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功能。(4分)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