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材料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有生法,有守法,有法于法。夫生法者,君也;守法者,臣也;法于法者,民也。”

——《管子·任法》(《管子》是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思想家管仲及管仲学派的著述总集。)

“制定宪法与拥立德高望重者为王的理由是相同的。因为人们始终在求索的就是在法律面前享有平等的权利。因为凡是权利,就应当人人共享,否则就不能算是权利。如果人们能够通过某个公正善良者之手达到自己的目的,他们就心满意足了;但是他们要是没有这样的好运,那就只好制定法律,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人都一视同仁。”

——(古罗马)西塞罗《论责任》

(1)依据材料一,比较《管子》和西塞罗在法的问题上的认识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无论国家采取什么形式,统治者应该以正式公布的和被接受的法律。而不是以临时的命令和未定的决议来进行统治”。“政府的权力不可能是无限的,它不可存在一个人手中;立法权和执行权该由不同的人员行使,法官应该独立”,“而且行政受法律的约束”。“处在政府之下的人们的自由应有长期有效的规则作为生活准绳,这种规则为社会的一切成员所共同遵守”。

——(英国)洛克《政府论》

(2)依据材料二,概括洛克思想的基本观点。他的观点对当时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不问为专制国为立宪国,其(法治)为用,举无以异也。而首揭此(法治)精神,薪尽火传以适于今者,则管子也。” 

——梁启超《管子评传》

“立法权如果操于一人,必立有利于一人的专制之法;立法权如果操于众人,所立之法必然是有利于众人的民主之律。”

——粱启超《饮冰室合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梁启超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此有何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管子》认为法作为君主实行统治的手段,君主在法律的制定中起主导的作用(或:立法是君主的专有权),臣民必须服从于法。西塞罗认为人们既是法的制定者,也是守法者;制定法律是为了保障人们的权利;人们在法律面前享有平等的权利。

(2)观点:推崇法治,反对专制;权力分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司法独立。 影响:为资产阶级革命和构建资产阶级“理性”王国提供了理论准备。

(3)观点:①管子是法治主义发明者、法治精神开创者。②若不问政体,法治各国无异。(或:不论何种政体,各国均行法治)③主张立法权操于众人,强调立法的民主性,反对专制之法。认识:①中国先秦法治思想在世界法治史上有着重要地位。但中国古代的“法治”,实质上是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的“人治”。②梁启超在肯定中国古代思想家为世界法治的发展所作贡献的同时,也吸收并传播西方近代启蒙思想家的民主法治思想,他的法治思想对中国近代社会民主政治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单项选择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下列问题。


把《诗经》中的战争题材诗篇同《伊利亚特》作一比较,明显会感到东西方两大民族对战争审美的旨趣迥然相异。战争审美倾向是一个重要环节,它一方面联系着历史文化背景,并由这种背景所决定,另一方面联系着艺术领域里战争题材作品的特征和风格,并给以直接的影响
多少年来,北方各部落一波一波不断地涌向希腊半岛,人口与生存空间的冲突显示出尖锐性,使地区保持着一股强大而持续的对外扩张力,直到亚历山大远征东方,这股力量才得以彻底释放。这种环境遵循的是“弱肉强食”的法则,各民族、部落的关系完全由暴力来决定,即使是平等的关系,也是力量的平衡所致。战争暴力既是获得生存权利的第一工具,又是保持独立地位的唯一手段。
汉民族因生存空间的幅员辽阔,虽偶有扩张性战争之举,然而极其有限。农耕社会追求安宁和谐的生活境界,这种生活秩序又被道德伦理所肯定。战争掠夺从根本上与农耕生活的秩序相悖。因此,从社会控制角度而论,战争是维护农耕社会秩序的最高手段,并在伦理道德的层面上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决不可能产生以对暴力的崇拜为核心的极端之尚武精神。只能产生以“禁暴除乱”为目的、包含生活与伦理的合理性在内的一种有节制的尚武精神。所以,古希腊民族的尚武精神核心是“力”;汉民族尚武精神的核心是“德”。
一个民族的尚武精神一旦进入艺术领域,必然转化为一种战争审美意识。古希腊民族尚“力”导致了对战争作无理性节制的纯粹审美观照,把战争审美推向极端。汉民族尚“德”导致了具有道德节制的战争审美意识,对战争进行有限的审美观照。
首先表现在艺术家们对战争题材的选择上。《伊利亚特》所渲染的故事取材于一次征服性质的战争:特洛伊战争。历代诗人们对这次战争倍加颂扬和夸张,并将之神化,层累地堆聚成一部史诗,世代传颂。《诗经》大都选择保家卫国性质的战争作为题材。那些为数极少的征服性战争也仅仅为维护中原地区正统地位的等级秩序。因为这种等级秩序在当时看来是维护中原农耕生活秩序所必需的。在军人形象的塑造方面,区别更明显。由于古希腊尚武精神的核心是“力”,战争审美的本质便是对力量的赞美,所以勇武有力成为塑造典型的最高原则。而汉民族在军人典型的塑造上,着重于德才兼备、文武双全,所讴歌的人物大都是勇武和仁厚的结合。因此,《诗经》反映了一个特征:汉民族的伟大军人形象既是有德的君子,又是杰出的战士。“荷马史诗”中的伟大英雄却个个强悍残忍、好狠斗勇、野性十足,丝毫感受不到“东方式”的仁厚德性。在战争场面描述上,由于把战争审美推向极端,《伊利亚特》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对血腥的战争场面作精雕细琢,对残酷的厮杀场景给予尽情渲染。反观汉民族,所持的是一种有节制的战争审美意识,故而《诗经》对残酷的血腥场面采取了回避的态度,战争情景的展示大都侧重军威气势的威武雄壮。在对战争双方关系性质的构成和情感态度方面,也有显著的差异。《诗经》里战争双方一律构成一种“不对等”关系,即东方伦理道德意义上的“善”与“恶”的对抗(或者说“东方式”的正义与非正义的对抗)。《伊利亚特》则不然,冲突双方构成一种“对等性”关系,诗人们对战争的双方一视同仁,一样地歌颂赞美,一样地同情怜悯。

根据文意,以下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汉民族与古希腊民族具有不同的尚武精神

B.古希腊所崇尚的平等与现代人崇尚的平等是相同的

C.《伊利亚特》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对血腥的战争场面作精雕细琢,《诗经》则没有战争残酷场面的描写

D.在军人形象塑造方面,汉民族比古希腊民族成功

问答题 简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