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把灵魂的耳朵叫醒

潘炫

我想,这个故事一定能让你铭记一生的。

有一个青年,二十几岁,正是青春年华,却因故意杀人罪被判死刑。这是当时许多人意料之中的事情。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是自己到公安局投案,而且宣判那天,他很平静。

他的父亲是当地数一数二的富商,对宝贝儿子的“所作所为”大为恼火,“恨铁不成钢”地责骂他犯傻。

曾经,他也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有着一段快乐的少年时光,可是后来,他学会了逃学,打架,吸毒。

密封如笼的死囚房里,钢铁焊成了“天网”,执行枪决的前三个月,他最大的心愿是能够快快结束生命,似乎,这个世界上已没有什么东西能再让他留恋。

直到他看到了一只麻雀。

那天中午,他正蜷在牢房的一角。突然在寂静而空荡的牢房里,他像是听到了什么,站了起来,抬头向上看,脸上第一次露出了笑容——一只麻雀在天窗的网格间欢跳乱叫,还不时地歪着脑袋看他。他一动不动地凝望着这只麻雀,没有人知道当时他都想了些什么。只是从那一天开始,他天天望着天窗,他在等那只麻雀,但麻雀从此再也没有出现过。

后来,他开始在看守所的《新生》小报上发表一些反省的文章,他说,我没有想到,活到今天我第一次看到了麻雀。很多人不明白他在说什么,但我明白,他是真的第一次看到了麻雀——婴孩般的惊喜和真诚的怀念为证!

活到那一天,他只看到了一只麻雀,却是以死刑为代价。

不要可怜或是同情他,更不要耻笑或蔑视他,想想我们自己,可曾看见过一只麻雀?

故事还没有完,但剩下的结尾,他永远也不会知道了,就像他生命中的另一只麻雀,他永远地错过了。

接下来的故事是这样引起的。

执行枪决前,他千嘱万托一个狱友出去后一定帮他了却一桩心愿。原来,初三时,与他同桌的一个女孩因家境贫穷不得不辍学,临走前女孩要他第二天送送她,并说有事求他。他猜想女孩是想向他借钱,他便准备好。可是,当天晚上他因打架受伤没能去车站,所以他想求狱友出去后,帮他找那个女孩解释一下,他不是故意失约的,他不是个不讲信义的人.

一个劣迹滔天的死囚,临终前的心愿竟是这样一份小小的牵挂,我们没有理由感动,就像他看见了一只麻雀一样,何足挂齿。

但我们错了——因为我们没有看见过一只麻雀。

后来,那个狱友出去后,找到了女孩,女孩已为人妻为人母了,听完一切后,她哭了:“十年前的那天我约他,并不是为了借钱,只是想带他到山里吃几天苦,见见他从来没见过的东西啊……”

听到这句话,我想每一个纯净的灵魂都会禁不住打一个冷战。谁会想到这场误会竟成了他们两人之间的隔世之憾了,而那时,他本该看见麻雀及一切的啊!

然而,他错过了那一天。直到生命将止,他才看到了一只麻雀。他看到的那一只,也许正是我们应该去寻觅的那一只。把握住自己的生命,把灵魂的耳朵叫醒,在每个平平常常的黎明里,去倾听一声鸟鸣,去领会一种语言,然后说给生命听吧。

这是每一个脆弱的生命最需要的。

小题1:小说中多次出现“麻雀”,含义并不完全相同。试问有哪几种含义? (6分)

答:

小题2:辍学女孩是一个怎样的人? (5分)

答:                                                                                                                                                   

小题3:是什么原因导致他走上杀人犯罪的道路?(6分)

答:                                                                                                                                                    

小题4:作为个体生命的灵魂的耳朵为什么能睡眠?怎样叫醒他? (8分)

答:

答案

小题1:(1)生命存在的珍贵、美丽和欢乐。 (2)良心良知,做人的道德底线。 (3)指代辍学女孩。

小题2:她生活在贫穷的家庭中,但她能发现生活中的阳光和欢乐,热爱生活,善解人意,乐于助人。

小题3:他生活在物质富有的家庭中,但他精神上缺少欢乐,在成长的过程中,缺少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关心、理解和引导,他自身的性格缺陷也是重要原因。

小题4:第一问:(1)自身的原因。没有认识到生命的珍贵和美丽,浑浑噩噩地过日子。(2)外部原因。社会、家庭和学校没有做应该做的工作。第二问:(1)白身加强道德修养。(2)社会、家庭和学校加强道德教育。

小题1:题目分析:提到“麻雀”有什么含义,当然指它的寓意和象征义。死刑犯在狱中所看到的“麻雀”,寓指自由和生命存在的珍贵、美丽和欢乐;作者议论中的“麻雀”是指做人的首先底线;而它的象征义就是指辍学女孩。

小题2:题目分析:辍学的小女孩在文章中的描述很少。她因为家庭贫困而辍学,并且想带“他”到山中去见见“他曾来没有见过的东西”。可见她乐于助人。

小题3:题目分析:这个题目稍有点难度,需用心去梳理文本,去发现其中的一些相关的语句,尤其是带有作者相关评议的句子。“他的父亲是当地数一数二的富商,对宝贝儿子的‘所作所为’大为恼火,‘恨铁不成钢’地责骂他犯傻。”

“曾经,他也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有着一段快乐的少年时光,可是后来,他学会了逃学,打架,吸毒。”等一些语句,都可以找到其中的原因。

小题4:题目分析:本题的解读应和第三小题联系起来。作为个体生命的灵魂的耳朵为什么能睡眠,小说中的死刑犯就能说明这一点。通过第三题我们知道,这里既有个体自身的原因,也有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原因。至于如何叫醒,小说中写到“去倾听一声鸟鸣,去领会一种语言,然后说给生命听吧”。当然最简捷的办法就是针对原因,解决问题。那也就是自身和社会、家庭、学校这两个方面。

点评:本题不主要涉及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理解与欣赏,四个题目都是围绕此来进行设题。小说是通过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现实生活,揭示作品的主题。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小说的核心和主体,这也是小说类这类文学类文本的常考题与必考题。对于小说的阅读,理解和欣赏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是阅读小说的主要任务和首要任务。当然,对于小说中人物形象的理解与欣赏,抓住小说中的故事情节无疑是个关键。但借助于小说中的环境、小说中的其他人物形象,也是理解小说中的人物以及作品主题的重要一环。就本题而言,小说中的环境,尤其是小说中的“麻雀”的寓意及象征义,以及小说中的辍学女孩这一人物形象,都有助于对作品中主要人物形象的理解,有利于小说主题的把握。命题者也正是从这方面来命题的。

问答题 简答题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