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材料题

材料一:2004年印尼北部海域发生强烈地震,引发的海啸席卷东南亚多个国家,造成惨重损失,数十万人不幸伤亡。气象专家认为,由于全球气候日益变暖,主要冰盖 区融化,冰川退缩,海平面上升,使得海啸、风暴潮等海洋灾 害更容易发生,造成的损失也更大。海洋生物科学家们认为,排山倒海的海啸登陆本应遭遇三道自然屏障 :珊瑚礁、红树林、海滩沙丘或礁石。这些沉默的海岸卫士能消耗掉一些海啸巨浪的能量,使海啸在登陆后破坏力大幅降低。但汹涌的海啸并没有遇到有效的抵抗。    

材料二:旨在遏制全球气候变暖的《京都议定书》于2005年2月16日正式生效。目前全球已有141个国家和地区签署议定书。但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占世界37%的美国宣布退出了《京都议定书》,其理由是“作为美国总统,要对美国人民的福利负责,因而尤其强调经济增长:增长创造机会,增长提高公民的生活质量,增长产生投资,促进清洁技术的开发使用和能源效率的提高。富裕社会对环境保护才有高的需求,才有钱投资于环境保护。经济繁荣才容许社会承诺越来越多的资源用于环境保护。”  

(1)材料一告诉我们全球化的世界面临着哪些共同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王是一个环保小卫士,他在得知美国拒绝在《京都议定书》上签字的消息后,决定给布什总统写封信,请你也帮他拟几条理由。(至少3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尽管我们不能改变过去,却可以改变未来,面对着人类共同的威胁,作为未来小主人的我们,能为解决材料一中的问题做些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温室效应、生态破坏。

(2)①在全球化的今天,全球性的问题需要世界各国政府的合作来共同应对。②美国作为发达国家,其工业化程度最高,对环境污染也最大,理应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上承担更多的责任。③经济发展要与环境保护相协凋,只有在发展经济同时保护环境,才能真正提高美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④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以损害人类生存的环境为代价,谋求局部地区和国家经济的短期增长,长远看对人有害,对已也无利。  

(3)拒绝使用一次性木筷,就能挽救成片森林,而树木的光合作用可以大量吸收和固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节约用电,其意义不仅在于节约电费、缓解用电紧张,而且能减少用来发电的煤炭量,从而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植树造林,绿化环境。

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 共用题干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