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综合题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法不阿贵,绳不绕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材料二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子谓季氏曰:“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材料三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候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材料四  “今天下之士君子,忠实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此圣王之法,天下之治道也,不可不务为也。”“是故古者圣王,制为节用制法。……曰:凡足以奉给民用,则止。诸加费不加于民利者,圣王弗为。”

请回答:

(1)请分别指出四则材料分别属于哪一派别及体现的观点主张。(8分)

(2)针对学校存在的浪费水资源的现象,请你运用上述四派的理论解决这一问题。(4分)

(3)你认为应如何正确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3分)

答案

(1)法家:法不阿贵;儒家:仁者爱人,克己复礼(或者仁、礼);道家:无为而治; 墨家:兼爱,节用。(各2分,共8分)

(2)法家: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违者给予惩罚;

儒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道家:向学生指出只有保护珍惜水资源,我们才能生存,否则我们终有一天会面临水资源枯竭的窘状;

墨家:倡导学生节约用水,或者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制造出节约用水的工具。(言之有理即可,各1分,共4分)

(3)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吸取精华,剔其糟粕;古为今用,批判继承。(3分)

题目分析:

(1)提取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法不阿贵”属于法家的思想;材料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思想;材料三“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是道家的思想;材料四“当兼相爱,……交相利制为节用制法”主张“兼爱、节俭”,是墨家的学说。

(2)结合春秋战国时期墨、儒、道、法四家学派的思想主张回答。墨家主张节俭,反对浪费,倡导学生节约用水;儒家提倡“以德服人”,主张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倡导顺应自然,保护水资源;法家主张“法治”,制定规章制度,违者给予惩罚。

(3)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剔其糟粕,即批评地继承。

点评: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单项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 A1/A2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