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图中是物质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试根据图象回答:

(1)______℃时,a、c的溶解度相同;

(2)60℃时,一定量的a、b分别溶解在100g水里达到饱和,冷却到40℃时,析出晶体较多的是______;

(3)40℃时将a物质15g加入50克水中,所得溶液质量为______g;

(4)40℃时a、b、c三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至60℃后,溶质质量分数从大到小顺序是______;

(5)欲使60℃时b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是______;(选填:①升温  ②加b固体  ③蒸发溶剂)

(6)为了从混有少量b的物质a中提取纯净的a,可采用______的方法.

答案

(1)40℃时,a、c的溶解度曲线交于一点,故它们的溶解度相同;

(2)由于a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且受温度的影响变化最大,故60℃时,一定量的a、b的饱和溶液,冷却到40℃时,析出晶体较多的是a;

(3)40℃时a的溶解度为20g,将a物质15g加入50克水中,只能溶解10g,所得溶液质量为60g;

(4)根据三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知,在40℃时,三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是b>a=c,即在40℃时,三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b>a=c;由于a和b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因此给它们的饱和溶液升温至60℃时,a和b的饱和溶液就会变成不饱和溶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c的饱和溶液中有晶体析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就会减小,因此升温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大小关系为b>a>c.

(5)b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变化不大,故欲使60℃时b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是加b固体或蒸发溶剂的方法.

(6)a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大,要从含有少量a的b溶液中得到较多的a晶体,通常可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

故答案为:(1)40;(2)a;(3)60;(4)bac;(5)②③;(6)冷却热饱和溶液(或降温结晶或冷却结晶).

单项选择题 共用题干题
单项选择题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文后问题。

松 明

陆 蠡

没有人伴我,我乃不得不踽踽踯躅在这寂寞的山中。

没有月的夜,没有星,没有光,也没有影。

没有人家的灯火,没有犬吠的声音。这里是这样的幽僻,我也暗暗吃惊了。①怎样地我游山玩水竟会忘了日暮,我来时是坦荡的平途,怎样会来到这崎岖的山路

耳边好像听见有人在轻语:“哈哈!你迷了路了。你迷失在黑暗中了。”

“不,我没有迷路,只是不知不觉间走得远了。②去路是在我的前面,归路是在我的后面,我是在去路和归路的中间,我没有迷路。”

耳边是调侃的揶揄。

我着恼了。我厉声叱逐这不可见的精灵,他们高笑着去远了。

萤火虫在我的面前飞舞,但我折了松枝把它们驱散。小虫,谁信你们会作引路的明灯

我于是倾听淙淙的涧泉的声音。③水应该从高处来,流向低处去。这便是说应该从山上来,流向山下去。于是我便知道了我是出山还是入山。

但是这山间好像没有流泉。即使有,也流得不响。因为我耳朵听不到泉涧的声音。

于是我又去抚摸树枝的表皮。粗而干燥的应是向阳,细软而潮润的应是背阴,这样我便可以辨出这边是南,那边是北,又一边是西,另一边是东。

但是我已经走入了蓊密的森林里。这里终年不见阳光,我便更也无法区别树木的向阳与否。

我真也迷惑了。我难道要在山间过夜,而备受这刁顽的精灵的揶揄也许有野兽来跑近我,将它冰冷的鼻放在我的身上,令我感到恶心与腥腻

我终于起来,分开野草,拿我手里的铁杖敲打一块坚硬的石。一个火星进发出来。我于是大喜,继续用杖敲打这坚石,让星火落在揉细的干枯的树叶上。于是发出一缕的烟,于是延烧到小撮的树叶,发出暗红的光。我又从松枝上折得松明,把它燃点起来,于是便有照着整个森林的红光。

我凯旋似地执着松明大踏步归来。④我自己取得了引路的灯火。这光照着山谷,照着森林,照着自己。

脑后,我隐隐听到山中精灵的低低的啜泣声。

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篇结构紧凑、情节惊险、格调明朗的精彩游记。

B.文章中的“我”可以理解为在黑暗艰险的环境中不屈奋斗的人。

C.文中散句与排比句结合,长句与短句结合,造成节奏感和运动感。

D.文章表明探索者有时难免陷入孤独,但光明终将战胜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