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明法者强,慢法者弱。”
(1)概括材料中的三种主张。(3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主张出现的政治经济背景。(2分)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
──《汉书·董仲舒传》
(2)依据材料二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征(2分)。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董仲舒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1分)
材料三 唐代儒学较多地吸取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而盛行于唐代的佛教,既有本土发展起来的禅宗,也有从天竺引进的法相宗,还有中印合璧的天台宗等。唐代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是印度的乾达婆、希腊天使和道教羽人等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唐代大型歌舞剧《羽衣霓裳舞曲》,则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曲,并含有胡旋舞等中亚歌舞元素。
──张国刚《唐代开放与兴盛的当代思考》等
(3)依据材料三概括唐代思想文化的特点(1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2分)
材料四 哀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之急者,莫大乎使民富且寿也。”公曰:“为之奈何?”孔子曰:“省力役,薄赋敛,则民富矣;敦礼教,远罪疾,则民寿矣。”公曰:“寡人欲行夫子之言,恐吾国贫矣。”孔子曰:“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未有子富而父母贫者也。” ——《孔子家语·贤君》
(4)据材料四,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2分)如何实现这种思想?(2分)
材料五 金非财,惟五谷为财。兴屯不足以生谷,惟垦荒可以生谷。起科不可以垦荒,惟不起科可以垦荒。五谷生则加派可罢,加派罢然后民生可安。
——黄宗羲《明儒学案》
(5)据材料三,指出黄宗羲认为如何可以安顿民生?(2分)并根据材料四、五指出他们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2分)对当今社会有什么积极作用?(1分)
(1)主张:实行仁政;无为而治;强调法治。(3分)
原因:政治上,分封制瓦解,诸侯争霸;经济上,铁犁牛耕推广,井田制破坏。(2分)
(2)思想特征:强调 “大一统”;糅合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2分)
影响:儒学正统地位在汉代确立,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1分)
(3)特点:多元性(兼收并蓄)。(1分)
原因:唐朝实行开放政策;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对外交往频繁等。(2分)
(4)核心思想:注重民生,使民富裕(2分)
方法:轻徭薄赋,减轻人民的负担;注重教化,减轻刑罚。(2分)
(5)大力垦荒,减少税负。(2分)价值观:注重民生,以民为本(2分)
积极作用:有利于社会和谐。(1分)
题目分析:(1)结合诸子百家主张分析:“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体现儒家仁政思想,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体现道家无为思想,“明法者强,慢法者弱。”体现法家法治思想。再结合春秋战国的背景分析。
(2)根据材料信息“《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体现了董仲舒强调 “大一统”, 糅合道家、法家等思想。
(3)“唐代儒学较多地吸取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而盛行于唐代的佛教,既有本土发展起来的禅宗,也有从天竺引进的法相宗,还有中印合璧的天台宗等”体现了唐朝文化的多元性,结合唐朝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状况分析原因。
(4)“省力役,薄赋敛,则民富矣;敦礼教,远罪疾,则民寿矣。”说明孔子主张统治者减轻人民的负担,关注民生,注重教化,减轻刑罚。
(5)注意把握材料中的关键词,“起科”指对农田计亩征收钱粮,“垦荒”指开垦荒地,体现了注重民生,以民为本。
点评:梳理古今中外有关民生问题的重大举措,借鉴解决民生问题的经验教训,是高考的重要命题角度。复习时理解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及其实践活动(老子主张“无为”孔子提出“仁”,主张以德治民;墨子提出“兼爱”“非攻”;孟子提出“仁政”“民贵君轻”、反对苛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