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单项选择题

分析某生物的双链DNA,发现腺嘌呤与胸腺嘧啶之和占全部碱基的64%,其中一条链上的腺嘌呤占该链全部碱基的30%,则对应链中腺嘌呤占整个DNA分子碱基的比例是()

A.17%

B.32%

C.34%

D.50%

答案

参考答案:A

阅读理解与欣赏

秋日的灯盏

朱以撒

  ①秋天来了,山里闪动着风吹过的暗影。叶片开始有秩序地脱离枝条,原先紧挨在一起的两片树叶,一片先下来了,另一片落下来的时候,再也见不到它旧日的邻居。交接的日子来临,一些矮小的灌木丛里,浆果外表抹上了一层紫黑,一只翠绿的螳螂举着带锯的刀,轻轻划了一下,浆水霎时奔涌而出,紫透了枝下的土皮。

  ②稻子已经进仓,秋风下瑟瑟摇曳的是从农夫指缝里漏下的一枝金黄。农夫已经走远,不会回头,注定这一穗金黄要坚持到秋日的最后,被人遗漏、忘却,不能和亿万弟兄一道进入温暖的谷仓,此时它的美超过一切。在我看来,缘于遗忘而独立存在,虚构出岑寂田野的动人一幕。浆果、稻穗这样兀立风寒中的灯盏,秋日的过去就是它们生命的过去,许多美艳走到这里,自然变得素洁起来,像戏台上的名角戏装卸下,铅华洗去,走在街市上,纯乎一个普通的中年妇女。

  ③暗夜里,车驶过同样岑寂的山村,简陋的土墙开设的小窗口透出昏黄的光,一家人聚在严实的屋内,守着炉火,内心踏实起来,谷仓是照耀一家人美好心情的不灭灯盏,隔着芳香的木板,里边躺着一家人的生存希望--从春日开始萌发,夏阳曝晒,现在终于落实下来。当时是那么漫长,好像一盏秦时的灯,要擎到汉时才被真实地点亮,中间这么多的交替、衔接、奔跑--的确,我看过那些最终不能点亮灯盏的农耕人家,秋日远去,寒冬到来,是那么黯然神伤地蹲着,敲打着春日吃进泥层中的犁耙,要问个究竟。丰稔的人家如实地享受着秋日的馈赠,闲聊时记起春夏那些有趣的细枝末节,唇齿开合中带着舒适的滋润。看来,只有希望不落虚空,眉宇间才笑得起来。

  ④一本书在经过春风、夏雨的重叠,终于在深秋的最后几日结束了文字的蔓延。这个文人松了一口气,好几次他像一个持灯者,火舌飘忽不定,他的心时浮时沉,晴明阴晦在瘦削的脸庞上隐现。夜半推开窗门,所有家庭的灯盏都熄灭了,自己却还在夜色里跋涉--这大半年的灯火费得太多了。在乡村写作,笔下的蔬笋气明显与上一个章节慢了一个节奏。似乎都有这样的感觉,在乡村里完成的这一部分,像是夕阳余晖下归栏的牲口,脚步细碎,神色安然,被深浓起来的薄纱笼罩。也应该有一个相近的阅读环境----村头老樟树下,寂静萧然的风雨亭里,简约朴素的廊桥上。选择环境阅读是一种智慧,删去书写者身上的种种附加,也放弃了自己种种目的性,此时,书页打开,字句联袂而起,人融了进去。有几次我读到一些残本,残本毁弃了创作者的背景材料,如在异地骤遇了陌生人,没有既往的历史记录,没有阴影和光圈,使阅读时每一字句都像秋风里吹过的干果,水分滤去,肉质干脆。秋风残照下的人、文要比湿润阳春时可靠,它的冷峻是此前未有的情节,浓缩着艳丽的汁水,到了这个节气的文人笔下,我们说韵味,其中一部分就是由朴实无华来承担的。

  ⑤渐渐形成一个晚秋爱好者。尚在砚边的余墨被风吹干,兑点水,作一幅草草小品,透视着笔底漫不经心的挥洒状态,万木萧疏,百草枯黄,一个在秋风中穿行的漫游者,心事清癯。一些被春日枝繁叶茂遮蔽的疤痕,一些少年时代持抱不放的爱恋,不是展现了,就是放弃了。季节使人、物发生了多大的变化啊,幻想的春日和无比实在的秋日――有理由说,春日秋日的笔下文辞一定是不同色泽的,尽管出自一人之手。我仍然记得秋日里修订春日写下的一叠文稿,落笔如刀斧,删尽繁枝缛叶--这就是文字的命运,像许多果实那样,春夏的花枝招展,只有到了秋日,是否存在才能确认。

  ⑥有一些灯盏没能亮到秋日,与生俱来的命数,使它们止步于初秋。刘安说,不与夏虫语寒,不与曲人语道。因为生命中缺乏言说的条件,回放曾经在春日里生机无限的花朵,不禁追问起空间的历程,究竟隐伏着多少玄机:在时光携带着无数浮沉不定的生物匆匆行进时,伤逝之美也在同时上演--使一个走到秋日下的人,那些郁积着浓艳和空洞的春愁,此时一笔勾销。 (选自《经典美文》2007年8月,有删节)

1.作者为什么说“农夫指缝里漏下的一枝金黄”“此时的美超过一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第3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此段突出描写了什么?渲染了什么?揭示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秋日的灯盏”在文中指什么?为何称之为“灯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隐含作者对生命追求过程的思考,结合全文,对此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生命的追求过程是一个由繁华、虚浮而归于本真的过程。

B.生命的追求过程是一个漫长而又充满艰辛的过程。

C.生命在追求过程中,叶片脱离枝条,生命枯萎,满目萧索,令人对生命的短暂无奈、伤感。

D.达成了自己的目标,固然令人欣喜;即使达不成目标,只要经历过,奋斗过,也可以无愧无悔。

E.生命的追求过程是一个看透人世悲凉,人生轮回,只有默默承受苦难的过程。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8一10题。

唐震字景实,会稽人。少居乡,介然不苟交,有言其过者辄喜。既登第为小官,有权贵以牒荐之者,震内牒篷中。已而干政,震取牒还之,封题未启,其人大愧.后为他官,所至以公廉称。成淳中,由大理司直通判临安府。时潜说友尹京①,恃贾似道势,甚骄蹇,政事一切元所顾让.会府有具狱将置辟②,震力辨其非,说友争之不得,上其事刑部,卒是震议。六年,江东大旱,擢知信州.震奏减纲运米。蠲③其租赋,令坊置一吏,籍英户,劝富人分粟,使坊吏主给之。吏有劳者,辄为具奏复其身。吏感其诚,事为尽力,所活无算。州有民庸童牧牛,童逸而牧舍火,其父讼庸者杀其子投火中,民不胜掠,自诬服。震视牍疑之,密物色之,得童傍郡。以诘其父,对如初,震出其子示之,狱遂直。擢浙西提刑。赵民有守阡僧甚暴横,震遣吏捕治,似道以书营救,震不省,卒按以法。似道怒,使侍御史陈坚劾去之。成淳十年,起震知饶州。时兴国、南康、江州诸郡皆已归附,大兵略饶.饶兵止千八百人,震发州民城守,昧爽出治兵,至夜中始寐。上书求援,未果。元兵使人入饶取降款,通判万道同阴使于所部敛白金、牛酒备降礼,饶寓士皆从之.道同讽震降,震叱之日: “我忍偷生负国邪?”城中少年感震言,杀使者?民有李希圣者谋出降,械置狱中。明牟二月,元兵大至。都大提举邓益遁。震尽出府中金钱t募有能出战者赏之。众惧,不能战。北兵登陴,众遂溃。震入府中玉芝堂,其仆前请日: “事急矣,潘江门兵未合,亟出犹可免,”震骂日: “城中民命皆系于我,我若从尔言不得死,域中民死,我何面目生邪?”左右不复敢言,皆出。有顷,兵入,执牍锚案上,使震署降,震掷笔于地,不屈,遂死之.

(节选自《宋史?唐震传)

【注】①尹京:做京官。②置辟:定罪量刑。③蠲(juān):免除。   

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卒是震议          认为正确,肯定    B,擢知信州     做知府

C 震不省,卒按以法   知道              D.震内牒篷中   通“纳”,纳入,放进

9.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唐震为官清正或不畏强权的一组是(  )

①有言其过者辄喜 ②震取牒还之,封题未启 ③会府有具狱将置辟,震力辨其非,说友争之不得 ④震出其子示之,狱遂直 ⑤吏捕治……卒按以法 ⑥震掷笔于地,不屈,遂死之

A.①②⑤                    B.②④⑤

C.②③⑤                    D.②③⑥

10.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叙写了唐震做官请正、不畏强权的事迹。他的一生中先后多次顶着压力办案,甚至曾因之丢官。

B “后为他官,所至以公廉称”是叙事的总纲,下文选取的材料都围绕这一总纲,从而使文章结构严谨,而且叙事也有条不紊,中心突出。

C.这篇文章选材角度有特色,抓住唐震处理政务、抗击元兵的个性化言行,塑造了一个公正为民、恪尽职守、至死不渝的忠臣形象。

D.以事写入,是史传类文章常用的手法。这篇文章也是如此,通过唐震退荐牍、屈说友、减纲运、直诬案、治暴僧、守饶州等事,突出他的性格特征与精神品质。

11.翻译文中画横线的两个句子。(10分)

(1) 少居乡,介然不苟交,有言其过者辄喜。(5分)    

(2) 其父讼庸者杀其子投火中,民不胜掠,自诬服。(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