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材料分析题

“城乡统筹发展”是我党近年来在制定农村政策开展农村工作的整体指导思想。

材料一: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开启了破除城乡二元体制的历史进程。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摆在“五个统筹”之首,提出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党的十七大提出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镇化发展的制度创新。

材料二: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以“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务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为主题,提出了一系列协调推进城乡改革的新要求,出台了一系列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新举措。统筹城乡发展,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关键在于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共同繁荣。

材料三:我国农村人口有72135万人,占全国人口的54.3%,农村消费对全国举足轻重。2009年,我国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城市,我国农村消费市场潜力巨大。为此,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要大力开拓农村市场。

(1)结合材料一,指出中 * * 党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材料二,请运用联系的观点,说明协调推进城乡改革的必要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材料三,运用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原理,分析促进农村消费的意义,并就扩大农村消费市场提出合理化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中 * * 党发挥领导核心作用,通过政治领导,提出统筹城乡发展的思想,并对统筹城乡发展做出全面部署,确保农村改革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②中 * * 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③中 * * 党科学执政,把握发展规律、与时俱进,通过不断完善统筹城乡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以创新促发展。

(2)①通过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提高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可以协调推进城乡改革,给农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②当各部分以合理、有序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就会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城市和农村各有所长,通过统筹城乡改革,优化城乡结构,能够促进城乡协调发展。③事物的联系是有条件的,人们可以根据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有利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共同繁荣。

(3)意义:①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②扩大农村消费市场,有利于改善农民的消费方式和消费结构,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拉动内需,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建议:①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消费水平。②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继续实行家电下乡政策,出台刺激农村消费需求的新措施。③扩大农村消费空间。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④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善农民消费预期,提高消费倾向。⑤引导农民转变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培育新的消费热点。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剃光头发微

何满子

  ①余生也晚,关于头发的惊心动魄的故事,大都来自耳闻。什么清朝初年勒令汉人把发髻剃成辫子,否则“留发不留头”呀,什么清末的留学生在外国剪去了辫子,回国后要装一根假辫子才能平安无事呀,等等,都未尝眼见。所以读到鲁迅的小说《头发的故事》,除了恍若有悟的吃惊以外,实在很难有切肤之痛的感受。并且,知道在旧社会,与头发关系最密切的理发工人,是颇受社会贱视的,连家谱都不许上,也就是开除其宗籍,还很为他们不平。更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年轻时在进步的历史书籍里,读到大平天国起义是如何如何正义,但真正佩服太平天国的英雄,却是看到了一副据说是翼王石达开的对联以后。对联曰:

  磨砺以须,问天下头颅几许;

  及锋而试,看老夫手段如何?

  ②联语的对仗既工稳,造意又豪迈,用之于理发师,更是想像诡奇,出于意表,妙不可言。一面惊叹这位太平天国将领的不羁之才,一面也想到这位王爷对理发师的感情,不但没有像旧社会上层人物那样卑视,而且还将自己睥睨人世的豪情寄托在他们的职业风姿上,真是物与民胞,平等亲切极了。

  ③不料,3月2日读到《人民日报》一封读者来信,却使我大大不舒服了一阵,那封来信正是关系到理发工人的。说是济南市一家理发店的理发工人,拒绝给一个“乡下佬”剃平头,认为乡下佬只配剃光头。当“乡下佬”碰了壁跑掉以后,一对男女理发师还说:“乡下佬还想理平头,没门!”“也不瞧瞧自己那模样!”……

  ④“乡下佬”是不是只配剃光头,以及什么模样的人才配剃平头,这问题是够深奥的,我答不上来。既答不上,也只好避开,置之勿论。我只记得古代有一种刑法,叫“髡”,那办法就是把古圣人所说的“身体发肤,受诸父母,不敢毁伤”的诸种东西之一的头发给去掉;而且似乎是和罚做苦役结合起来的,那就是“髡钳为城旦舂”。但那是秦制,沿用了千把年,至少到隋唐以后就废止了。现在许多国家的罪犯也剃光头,但那并非是刑罚,恐怕多半出于习惯,或便于辨识之类;如果容许用胡适博士的考据方法,来一下“大胆假设”,还可能是由于旧社会监狱里卫生条件不好,怕犯人头发里生虱子,所以干脆让他们牛山濯濯也说不定;但要我“小心求证”却求不到。这很抱歉,胡适博士的考据方法只能学到一半。

  ⑤时至今日,剃光头既不是在政治上或人格上有什么差池的象征,也肯定不会是因为“身体发肤,受诸父母,不敢毁伤”,才舍不得剃光。无非是保护头颅和美观上的讲究,这才有人不愿剃。那封读者来信中的“乡下佬”便正是为了怕剃光头太冷,才要求剃平头的。但从认为“乡下佬剃平头,没门”的理发师看来,似乎是“乡下佬”的“模样”不够格,所以才只配剃光头,倒是从美观这方面着眼的。当然,问题不在于什么标准,也不在于这位城里人的理发师为什么瞧不起“乡下佬”(那里面当然大有文章的),而在于为什么他可以任意决定谁该剃平头,谁只能剃光头,可以这样为所欲为?  

  ⑥原因简单之至:剃头刀在他手里。  

  ⑦这就是权。虽然仅仅是一把剃刀,但掌握在手里,就有那么一点剃头权,在这点权限里,谁撞在他手里,就得看他的嘴脸,听他的发落。你要剃平头,没门!权在他手里,“乡下佬”只好悻悻而去,乃至悻悻也不敢悻悻。幸亏他只有这么点儿小权,如果他掌握了用人的权,分配房子的权,乃至更大的权,那就不仅“乡下佬”,更多的人在更多的事上也只好“没门”了。

  ⑧希望少有、乃至没有这种有点权就要耍的人。如果有权就想弄权,就想顺着自己的意思胡来,那么,至少要在“读者来信”栏里让他亮亮相,直到像剃光头那样地把他剃下去。这才叫做“试看剃头者,人亦剃其头”。(选自语文读本4)

1.简述“剃光头发微”在课文中的具体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概括本文的行文脉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只保留③⑦⑧等自然段,把其他内容全部删去,也能构成一篇文章,但这样对文章的主旨和结构有什么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这篇杂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本文从身边小事谈起,从平凡的生活现象落笔,娓娓谈及社会重大问题,体现了杂文立意因小见大,用小事反映大问题的特点。

B.在材料的选择上,作者小中取大,通过联想把它们组织在一起,从而使文章内容丰富、生动、深刻。  

C.本文语言似谈天说地,十分自然,但其中讽刺之意却丝毫不减,文章借助这种自然幽默的语言加强了语言的讽刺力度。

D.“原因简单之至,剃头刀在他手里”在文章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的有关“剃头”事论,同时为下文阔开思路做铺垫。

E.“这很抱歉,胡适博士的考据方法只能学到一半”这一句作者用幽默的语气来自嘲没有掌握好考据方法。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