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填空题

我国北方有许多盐湖,湖水中溶有大量的Na2CO3和NaCl,那里的人们冬天捞碱(Na2CO3),夏天晒盐(NaCl).Na2CO3和NaCl的溶解度曲线如下图所示,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t1℃时,溶解度较大的物质是______.

(2)等质量Na2CO3、NaCl饱和溶液分别从t2℃降温到t1℃,析出晶体较多的是______.

(3)冬天捞碱的原因是由于Na2CO3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4)夏天晒盐是利用______(填序号)的方法,使NaCl晶体析出.

①升高温度,使NaCl溶解度增大                 ②风吹日晒.使溶剂蒸发.

答案

(1)由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不难看出,在t1℃时,氯化钠的溶解度大于碳酸钠的溶解度,故答案为:NaCl

(2)由于氯化钠和碳酸钠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但碳酸钠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大,因此把等质量Na2CO3、NaCl饱和溶液分别从t2℃降温到t1℃,析出晶体较多的是碳酸钠,故答案为:碳酸钠

(3)冬天捞碱说明温度降低时,该物质的溶解度减小,故答案为:减小

(4)由于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因此若想使氯化钠从溶液中结晶析出,主要采取蒸发溶剂的方法,故答案为:②

综合题

(27分)从1840年被迫打开国门,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中国的现代化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历程,中国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93年有人写信给张之洞说)方今机器之利,粤人知其益者,十之八九;两江闽浙,十之二三;河洛之北,万不得一。名卿巨公,以为是者半,以为非者亦半。

——《汉冶萍公司》

材料二:在通商以后的上海,随着大量新事物的涌入,出现了一些新词语,如洋行、

洋布、洋油、洋铁、洋火、洋车等。它们日益流行,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常用语。

——车长莉《晚清上海的新知识空间》

材料三:(20世纪70年代中国)当时农民已在相当程度上修改了制度,使得所谓“集

体经济”面目全非。这种虚假的集体经济局面还有没有必要再维持下去?政府是否还有必要逼迫农民去“瞒”、去“偷”、去“借”,去“扩大自留地”,去变着法儿这样那样……这就是当时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选择。       

——高王凌《现代化转型中的农民反行为》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近代工业发展中的哪些现象?(4分)“机器之利”显而易见,为什么“名卿巨公”还“以为非者亦半”?(4分)

(2)材料二中出现大量带“洋”字的词语,主要原因是什么?(3分)后来在百姓日常用语中逐渐消失,其原因又是什么?(6分)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回答,中国70年代农村的“集体经济”指的是什么?(2分)请举一例说明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中国“农民已在相当程度上修改了制度”。(2分)农民的这种自发修改如何促进中国的制度创新完善?(6分)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