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 ……乱则声讨,治则抚绥.
——摘自《清圣祖实录》
材料二
仰凭天道,俯惬人情,以万不得已而用兵.
一一摘自《御制亲征平定 朔漠方略序》
材料三: 东南膏腴田园及所产渔盐,最为财赋之薮(聚集),可资中国之润。……数年以来,沿边江、浙、闽、粤,多设水陆官兵,布置钱粮,动费倍增,皆为残孽未靖之故。如台湾一平,……地方益广,岁赋可增,民生得宁,边疆永安,诚一时之劳,万世之逸也。
——[清]施琅《靖海纪事》
材料四:自古帝王政治,得一土则守一土,安可以既得之封疆而复割弃。……况台湾地方,乃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东南之藩篱。此地若弃,沿海诸省,断难晏然无虑。……若归天朝,使海外诸国,既慑天威,益慕圣德 。
——《明清史料丁编》
材料五:兹地方初定,蠲(免除)三年徭税差役。……分兵驻守,……至数年后,闽粤之人倍至,荒林田畴复垦。樵苏采捕,载运米谷蔬菜,出入港澳,均听民便。各宜乐业,人民安生。
——[清]施琅《靖海纪事》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清圣祖(康熙帝)的治国理念。(6分)
(2)据材料三、四,从政治、经济、军事角度分析康熙收复台湾的战略意图。(8分)
(3)据材料五和所学知识,概述康熙收复台湾后的治理措施及其作用。(6分)
(1) 与民休息;崇尚和平;恩威(剿抚)并用。(6分)
(2)政治:维护国家统一;威慑海外诸国。经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军事:保证沿海诸省安全。(8分)
(3)措施:设置地方行政机构;驻军;免除税役。 作用:人口、耕地增加;贸易繁荣;社会安定。(6分)
题目分析:
(1)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 “乱则声讨,治则抚绥”“以万不得已而用兵”。
(2)注意材料三“如台湾一平,……地方益广,岁赋可增,民生得宁,边疆永安”;材料四“此地若弃,沿海诸省,断难晏然无虑。……若归天朝,使海外诸国,既慑天威,益慕圣德”。
(3)从材料中提取信息“蠲(免除)三年徭税差役”“分兵驻守”说明措施;“闽粤之人倍至,荒林田畴复垦”“出入港澳,均听民便”“各宜乐业,人民安生”说明作用。
点评:“从历史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提炼观点,或从中选取某些有效信息支持特定观点。”这是高考考试能力的基本要求。为此,平时学习中应重视审题训练、忠实于材料、注意材料与教材的有机结合、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和加强对非文字信息源的关注等方面培养提高历史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