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明法者强,慢法者弱。”
(1)概括材料中的三种主张。(6分)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
------《汉书·董仲舒传》
(2)依据材料二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征。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董仲舒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8分)
材料三
李贽: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顾炎武:且叹夫百余年以来之为学者……置四海之困穷不言……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无见其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
王夫之: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日之有昼夜,犹人之有生死,世之有鼎革也。纪世者以一君为一世,一姓为一代足矣。
——李贽《藏书》、顾炎武《亭林文集》、王夫之《思问录》
(3)根据材料三,分别概括李贽、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6分)综上,谈谈你对思想文化发展进程的认识。(2分)
(1) 主张:实行仁政;无为而治;强调法治。(6分)
(2)强调“大一统”;糅合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4分)儒学正统地位在汉代确立,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4分)
(3)李贽:反对盲从孔子,认为不能以“圣人”之言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2分)
顾炎武:注重实学,经世致用;(2分)王夫之:强调“天地之化日新”,提出了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2分)思想文化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化,在吸收融合诸多文化因素中发展和丰富。(2分)
题目分析:
(1)从材料可知分别是儒家的“仁政”、道家的“无为”、法家的“法治”。
(2)从材料“《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可知董仲舒强调“大一统”,发展形成新儒学体系,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3)立足材料概括,关键在于抓住关键信息,如,李贽“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顾炎武“日之有昼夜,犹人之有生死”等。再根据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演变谈谈认识。
点评:从宏观上把握我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注意结合每个阶段的时代特征分析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发展脉络。特别注意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西汉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宋代程朱理学、明清之际反封建的民主思想是儒学演变的四个重要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