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单项选择题

ACP网络的诊断测试是如何进行的?()

A.用WDS

B.按音响控制面板上的按钮

C.开、闭钥匙三次

D.将自检请求线接地

答案

参考答案:B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9分)

中华文化的特质

众所周知,中华文化的伦理观最突出的一点是主张“和而不同”,其哲学基础是整体论、综合论、经验论。这和一神论的二元论、分析论、先验论形成鲜明对照。

中华文化的三大支柱儒、释、道,在经过冲撞、融合之后,在哲学上基本达成一致。在中 * * 看来,每个人都是社会人际网络中的一个节点,自然是整个社会的一个部分;进而扩展,一国之人是一个整体,人类是一个整体,整个宇宙,包括所有的人和物也是一个整体,因而个人、家庭、国家、人类都是宇宙的一个极其微小的部分,这就是所谓天地一体、天人合一、民胞物与。用以处理人际关系、国际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都以儒家的“仁”、佛家的“慈悲”、道家的“善”为原则。这就是几千年来中华大地上不同源头的地域文化,外来的佛教文化和后来的伊斯兰、基督和天主等宗教不但可以和谐共处,而且相互吸收经验和营养,从而不断发展、创造,保障了中 * * 的繁衍壮大的根本原因。

中国人心里的“天下”,随着地理知识的不断扩展和交通的便捷而不断延伸。在经济全球化的令天,我们所关心的不仅是一已,而且是全人类;不仅是眼请,而且是属于子子孙孙的无限未来。在这种思维下,我们对应该如何对待多元的文化,用不着反省、思考、反复论证,就可以得出符合宇宙规律和人类社会规律、符合世界未来需求的结论。

中华文化特质之“特”,就在于和弥漫于大半个世界的一神论哲学相比而显其异,还在于当许多人把文化的多元性视为新大陆的时候,中 * * 已经践履了几千年,视之为已然和必然。应该说,有中 * * 这样坚守文化多元、包容他者的成员,是世界之福,人类之幸。

中华文化的哲学特质也表现在自己的主流文化对待亚文化的态度上。

中华文化内部不但是多元的,而且是多种源头的。以黄河流域为主体的中原文化,不断吸收了其他地区和民族、部族的文化而不断成长,同时又渗透式地反馈给周边。而各个亚文化也同样与异质文化相处、互动,相得益彰。

(许嘉璐《社会科学战线》2013年第7期)

小题1:下列不属于对“中华文化的伦理观最突出的一点是主张‘和而不同’”这一观点的阐释的一项是

A.一神论虽然弥漫了大半个世界,但作为其哲学基础的二元论、分析论、先验论却并没有改变中华文化与其不同的,有自己姓名特点的哲学基础。

B.在经过冲撞、融合之后,中华文化的三大支柱儒、释、道在哲学上达成了一致。

C.在中 * * 看来,天地一体,天人合一,民胞物与,天、地、人、家、国都是宇宙的一部分。

D.几千年来中华大地上,不同地域文化和外来文化不但可以和谐共处,而且相互吸收经验和营养。小题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由于中国人宇宙整体观的传承,他们关注全人类,着眼未来,很自然地就会得出符合宇宙规律和人类社会规律、符合世界未来需求的结沦。

B.天地一体、天人合一、民胞物与的认识是中华文化能和其他各种不同文化和谐共处、互相吸收的根本原因。

C.中 * * 已经将文化的多元性践履了几千年,并视之为已然和必然,但还有许多人才刚刚意识到文化多元性的重要性。

D.中原文化不断吸收而且渗透影响着其他地区和民族、部族的文化,而各个亚文化也与其他文化积极互动,相得益彰。小题3:根据全文内容,分点概括中华文化特质的内涵。(3分)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看灵魂

林贤治

人与自然比邻而居,遂得以经常看风景。

风景是人类闲居或静处时,对自然的一种选择。所以,陶渊明有南山,梭罗有瓦尔登湖,高更有塔希提岛。即如火山、海啸,也须在不相干的远处,才能观赏到蜿蜒流畅的美丽。列维坦在崖头看海,放声恸哭,其实那也是病,不是看风景了。人生多辛苦。看风景是人生短暂的中断,是不带惊恐的逃跑。一直逃至踪影全无时,便是古来的隐者。结庐在人境而无人世的烦忧,或许是令人神往的吧!然而可惜不能。威猛如魏武,当月明星稀之夜,尚有无枝可依的喟叹;豁达如东坡居士,月下访友,看庭中积水空明,树影绰约如藻荇交横,竟也无端兴起时不再来的寂寥。日落黄昏,雨打梨花,都会被风流倜傥的才子看出血泪来。所谓“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或“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或“一树梅花一放翁”,都是在看风景时看到了自己。临到最后,人总要面对自己。作为人类而崇尚自然是不可思议的。与其看风景,我想,不如就看灵魂。

我不能想像,世界上有哪一片大地会比惠特曼更辽阔。在他那里,群山耸立,河川奔流,大路箭一样射向远方。在他那里,所为动植物都因为人迹的出现而充满生气,既有疾蹄,巨翮,强壮的枝柯,自然也有知更的啼唱,紫罗兰的芳馥,繁密的草叶在爱抚间变得碧绿和温柔起来。在哥尼斯堡,那个喜欢散步的智者不是仰望灿烂的星空,就是俯视自己的内心,俯仰之间,摸索着通往人类的哲学道路。康德是一个宁静的湖,因为浩瀚,致使有翻卷不已的波澜也完全被人们忽略了。灵魂的博大使人敬畏。爱因斯坦飙风似的在宇宙间往来驰骋,虽不见形迹,但在日后的圣殿的废墟中,却不难发现他的存在。

我热爱英雄的灵魂甚于太阳,我为他们庄严、热烈而慷慨的照临而怀有感激。在历史书里,我认识斯巴达克斯。如果说第一个神是普罗米修斯,那么斯巴达克斯就是第一个人。自从他和他的兄弟握紧扭断的锁链而躺入血泊,被侮辱被损害的人们由此不再相信眼泪。马尔克斯曾经描画过一位“迷宫的 * * ”,那是玻利瓦尔,他勇敢地放弃了从殖民者手中夺取的可以垄断的权力。由于目标过于远大,结果无人追随,在他所做的自我流放的无比孤独的旅途中,我读懂了内心的坚强。我喜欢这个外形枯干而灵魂丰满的人,他是不屈的抵抗者、解放者,而不是征服者。我猜想,英雄的灵魂是由爱和意志所构成的。有两个生活在囚狱中的汉子康帕内拉和葛兰西,为了守卫梦中的太阳城,他们先后战胜了无尽的酷刑、子弹和时间。当我知道他们是意大利人的时候,是何等地惊服于人文思想的伟大啊!圣地佛罗伦萨,产生了又养育了多少伟大的灵魂!

有这样一位英雄,人生在战场和牢狱之外,却一样作无休止的抗争。他们的力量,仅仅留在纸片上,画布上,留在不可触及的动荡的旋律之中。

矮小的贝多芬,以他旋风击电般的音乐,扼住命运的咽喉。米勒毕生以农民的身份抵抗巴黎精致的画室艺术,决不肯在自己的土地上让出哪怕是木鞋大小的地方。对于上流社会,他有一种宁静的藐视,当人们向他啧啧描述王子命名仪式的壮观场面时,他感叹道:“可怜的小王子!”然而,他笔下出现的农民,一个个是圣徒般的完美。在铜黄色所铺设的同样的宁静安详下,分明隐藏着另一种情愫,一种难言的心的悸动……

我爱着灵魂。在风景那里,我纯然是一具陌生客,始终无法变做其中的一株树,一只鸟,跟随它们一起摇曳鸣唱,而一旦与灵魂相通,便当即为它所缠裹,无从回避那人性的无言的呼喊与倾诉。风景使人在静止和优雅中瘫痪、隐遁和沉迷,唯灵魂使人奋起,逼进,正直地站立着。

小题1:为什么说“看风景是人生短暂的中断”?(4分)

小题2:作者在文中列举了斯巴达克斯、玻利瓦尔以及贝多芬、米勒等人与命运抗争的例子,他们有什么相同点?又有哪些不同之处?(6分)

小题3:作者在文中表述的中心观点是什么?为什么?(请用原文回答)(6分)

小题4:结合文章内容,完成(1)~(2)题。(4分)

(1)作者为什么认为人类崇尚自然是“不可思议”的?

(2)作者在文中提康帕内拉和葛兰西这两个人,用意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