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单项选择题

一、根据下列资料回答。
2009年度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2978万人,比上年增加436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14533万人,比上年增加492万人。在外出农民工中,“住户中外出农民工”11567万人,比上年增加385万人;“举家外出农民工”2966万人,比上年增加107万人。
从输出地看,2009年东部地区农民工10017万人,同比增长3.1%,东部地区农民工占全国农民工总量的比重为43.6%;中部地区农民工7146万人,同比增长0.9%,中部地区农民工占全国农民工总量的31.1%;西部地区农民工5815万人,同比增长1.2%,西部地区农民工占全国农民工总量的25.3%。
从输入地看,2009年在东部地区务工的外出农民工为9076万人,比上年减少888万人,下降8.9%,占全国外出农民工人数的62.5%,比七年降低8.5个百分点;在中部地区务工的外出农民工为2477万人,比上年增加618万人,增长33.2%,占全国外出农民工人数的17%,比上年提高3.8个百分点;在两部地区务工的外出农民工为2940万人,比上年增加775万人,增长35.8%,占全同外出农民工人数的20.2%,比上年提高4.8个百分点。
从性别看,男性外出农民工占65.1%,女性占34.9%。从年龄看,外出农民工以青壮年为主。其中,16-25岁占41.6%,26-30岁占20%,31-40岁占22.3%,41-50岁占11.9%,50岁以上的农民工占4.2%。从婚姻状况看,已婚的外出农民工占56%,未婚的占41.5%,其他占2.5%。
在外出农民工中,文盲占1.1%,小学文化程度占10.6%,初中文化程度占64.80k,高中文化程度占13.1%,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10.4%。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比重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占23.5%。分年龄组看,低年龄组中高学历比例要明显高于高年龄组,30岁以下各年龄组中,接受过高中及以上教育的比例均在26%以上,其中,21-25岁年龄组中接受过高中及以上教育的比例达到31.1%。
2009年,外出农民工月平均收入为1417元,比上年增加77元,增长5.7%。外出农民工月均收入在600元以下的占2.1%;600-800元的占5.2%;800-1200元的占31.5%:1200-1600元的占33.9%;1600-2400元的占19.7%;2400元以上的农民工占7.6%。

2008年,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外出农民工约为:

A.5000万人

B.4000万人

C.3000万人

D.2000万人

答案

参考答案:C

解析: 由题意可知,2008年外出农民工人数为(14533-492)万人,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占比为23.5%-1.7%=21.8%,则所求为(14533-492)×21.8%≈14000×(20%+2%)=2800+280=3080万人,最接近的是C项。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儒家的安身立命之道

宋志明

“安身立命”作为一个成语,出自禅宗。可是“安身立命”作为一种学理,则出自儒家。孔子在《论语》中,已谈到“安”。“安”,指的是情感的安顿、精神的安顿,这是儒家讲安身立命之道的滥觞。《论语》也谈到“身”。《学而》篇写道:“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在这里,“身”指的是人的行为践履,把精神安顿与生活实践联系在一起。关于“立”,孔子的说法是“三十而立”,就是确立人生的价值取向。关于“命”,孔子的说法是“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这里所说的“命”,指的是君子应有的使命感。

在《论语》中,已分别论及安、身、立、命,但还只是一些初步的想法。到孟子这里,则形成了儒家关于安身立命之道的比较系统的说法。孟子把人性善视为安身立命之道的内在依据,而“天道诚”则是他为安身立命之道指出的超越指向。

宋明理学家吸收了中国佛教哲学和道教哲学的理论思维成果,创立了儒学的新形态。他们十分重视儒家的安身立命之道,对其做出深刻的阐发,使之在学理上臻于成熟。经过理学家的阐发,儒学不但可以治国,还可以治身和治心。

人们寻找精神生活方式,可以选择外在的路向,也可以选择内在的路向。如果选择外在路向,会形成宗教的精神生活方式,把超越的目标定位在彼岸世界。这种精神生活方式通常会否定人生的价值,如基督教有原罪说,佛教也有“人生是苦”的说法。按照外在超越的路向,人无法自己实现超越,必须靠救世主或佛来拯救。儒家所选择的是内在超越的路向.找到了一种哲学的精神生活方式,这就是安身立命之道。所谓“安身”,就是从内在性出发,肯定人性中具有崇高价值,肯定人具有自我完善的内在根据。用传统的说法,就是“人性善”,就是“人为贵”。这个“身”字很要紧,表明人的精神世界不可能脱离人的生活世界。所谓“立命”,就是主张追求理想人格,追求精神上的超越,追求境界上的提升。用传统的说法,就是“超凡入圣”,成就理想人格。这种内在超越,完全靠自己努力,“我欲仁斯仁至矣”,不必指望外力的拯救。儒家的安身立命之道,建立在“一个世界”的基础上,没有设置彼岸世界。儒家认为,在现实的人生实践中就可以达到超越的目标.不必企慕彼岸世界,也不必寄希望于来世。

(节选自《光明日报》2010-O3-01,有删改)

小题1:下列各项中,对“安身立命”的阐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安身立命作为一种学理,出自儒家,孔子在《论语》中已论及安、身、立、命。

B.到了孟子的时代,他从人性善和天道诚两个方面,对安身立命之道做了新的阐发。

C.安身立命之道通过不断吸收和改造,成为宋明理学家的核心学说。

D.安身立命之道经过宋明理学家的阐发,从治国之理发展成为后来的治身和治心之道。小题2:本文认为儒家的安身立命之道与基督教、佛教有很大的不同,以下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对精神生活方式的选择有外在超越的路向,如基督教、佛教等宗教方式;也有内在超越的路向,如儒家安身立命之道的哲学方式。

B.因选择的路向不同,安身立命之道属于哲学的精神方式,而基督教、佛教等属于一种宗教的精神方式。

C.安身立命之道作为一种学理,被统治者利用来冶国;基督教、佛教等宗教因寄希望于来世和外力的拯救,无法成为治国工具。

D.儒家的安身立命之道是建立在现实世界的基础之上,而基督教、佛教则是依靠彼岸世界来实现超越。小题3: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安身立命之道认为,人可以靠自已的努力实现人生的超越,基督教、佛教则认为必须靠救世主或佛的拯救才能实现自我超越。

B.儒家的“安身”把人性善作为内在的根据,也就是所谓的“人性善”;“立命”则把成就理想人格、实现精神超越作为追求目标。

C.和《论语》对“安”“身”“立”“命”的阐释一样,宋明理学家也注意到了人对精神价值的追求。

D.基督教的“原罪说”和佛教“人生是苦”的说法,否定人生价值;安身立命之道认为人的精神世界无法脱离生活世界,肯定人的精神追求。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