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围绕“给定资料2”提到的“朔州途径”,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 1.参考给定资料内容,自选角度,自拟标题; 2.观点鲜明,分析深刻,逻辑严谨,表达流畅; 3.总字数1000-1200字。

答案

参考答案:

解析:浅议山西煤炭资源改革                                ——从“朔州途径”说开去 “资源诅咒”——资源富集地无一例外地在多年的大量开采之后走向没落和贫穷,这一论断已经在过去几十年里国外许多地方得到了验证,但是以朔州为代表的陕西省却要打破这一诅咒。 第二段可以结合材料中的一些规范表述,罗列一些朔州的成功方面。 山西煤炭资源改革,不但是基于淘汰落后产能、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考虑,而且是基于……的考虑。(这里实际是要交代山西煤炭改革的原因) 过渡句,从原因过渡到对策。 山西煤炭资源改革,途径是通过引进拥有先进开采技术、管理经验和资金优势的大型煤炭企业集团。朔州的做法是……(这里交代一下朔州的做法,考生也可以自己发挥一下) 山西煤炭资源改革,关键是……(这里从朔州做法里面找)。朔州的做法是……(考生一定要交代说周,这样是结合材料的具体体现) 山西煤炭资源改革,目标是……(具体写法同上,不再赘述) 山西煤炭资源改革,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利益,需要多方面的配套措施跟进。下面考生可以笼统地交代一下对策。 当然,煤炭资源改革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在改革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接下来考生可以把前面几个小题中能够找到的一些具体问题写上来。(这段是多方论证必须的一段) 胡 * * * * 在不同场合曾经多次表示要加快煤炭资源改革,以朔州为代表的山西煤炭资源改革就是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走在改革前方的排头兵……(接下来可以用材料中或者考生自己的语言表述上升一下高度,比如两型社会等等) 本题要求考生根据“朔州途径”写一篇议论文,因此考生首先要概括出“朔州”的具体做法,比如发挥民营企业的积极意义;比如进行产业升级改造,淘汰落后产能,提高煤炭回采率;比如进行绿化和生态保护。考生可以围绕朔州的某一措施,进行展开论述,也可以从多个角度如何进行煤炭资源重组。

多项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

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问题
宋代学者称杜甫为“圣于诗者”,这主要是指杜甫在诗歌史上地位而言。他们把杜甫视为“集大成”者,认为他是位无体不工、无美不备的诗人。到了后世把杜甫称为“诗圣”,这突出了杜诗的道德含义(郭沫若称其为“诗中圣哲”也是此意),符合杜诗中的儒学内涵。
“诗圣”的名号,使得杜诗所确立的“忧国忧民”思想逐渐成为了主流理论。不管你是否赞成,但都不能不承认诗歌写作应该反映现实和关注国家与人民命运。南宋诗人就说:“忧时本是诗人职,莫怪吟中感慨多。”这是赞成诗人应该忧国忧民的。也有不赞成的,明代的公安派代表作家袁宏道,提倡个性解放,不同意诗人应有“忧国忧民”的责任感。他在《显灵宫集诸公以麻城山林为韵》中说“新诗日日千余言,诗中无一忧民字”,“自从老杜得诗名,忧国爱民成儿戏”,仔细咀嚼诗意,可见袁氏虽然不赞成此说,但还是把“忧国忧民”看作当时诗歌创作中大多数人所遵循的原则。这些都说明对后世人士影响之深。
诗歌创作乃是中国古代读书人日常功课之一,古代学子平常接触最多当属杜诗。因为杜诗中规矩井然,所以,如应酬中大量运用的律体诗,当以杜甫写得最好,很少率意之作;科举考试中用的试帖诗可以模仿杜集中的“五排”(杜甫以后,很少再有人写出像杜甫这样多的高质量的“五排”了)。对杜诗的广泛的模仿从宋代就开始了。书商为了满足这个社会需求,还把杜诗分类编排,给模仿者以便利。这样,杜诗中的思想感情必然会从阅读的渠道渗入到士人们的思想意识中去。因此,杜诗中对后世文人士大夫性格的塑造产生影响绝不是夸诞之词。
中国的文学传统,特别是古典诗词对读者思想感情的陶冶力量是很难估量的。杜甫诗发扬了儒家思想中富于伦理价值的思想,对古代读书人有很大影响;施之于今日的教育之中,也当有积极的意义。

对文中第二段加粗的“此”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杜诗“忧国忧民”的思想逐渐成为了主流理论。

B.提倡诗人个性解放,不同意诗人“忧国忧民”。

C.“新诗日日千余言,诗中无一忧民字”。

D.诗歌写作应该反映现实和关注国家与人民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