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春秋战国至唐代,国家和政府设市于都邑之中,市处于城中特定位置,以墙垣围住并与民居隔开,设有市师、肆师、质人等分掌市内各项事务。《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韩国磐《中国古代的市和市井市肆》

材料二 宋神宗时,开封已有户20万……城内店铺林立,各地的货物云集于此。处处都有商铺、邸店、酒楼、质库(即后来的当铺)以及各种手工作坊。晚间有夜市至三更,到五更又再开张。“耍闹去处,通宵不绝”。

——《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草市是民间“自为聚落”、私相贸易的集市,宋代在商品经济发达和交通方便的地方出现各种集市,如“山市、河市、庙市”等,解决了农民“买食用盐茶农具”问题。“民计每岁种食之外,余米尽以贸易”(叶适《水心文集》),明州农民,同时“为工、为匠,为镊、为负贩”。草市镇内小儿学、义塾、镇学的兴办日益增多,有的镇市还建立了书院。

——傅宗文《宋代的草市镇》

材料四 明清时期,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这些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有的多达数万人。

——《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至唐代“市”的特点。(3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宋代的“市”与前代相比发生的变化。(2分)

(3)比较材料一、二、三,指出“草市”与“市”的区别。“草市”的出现有何意义?(6分)

(4)“市”的发展、“草市”的兴起和商业市镇的繁荣说明了什么?(2分)

答案

(1)“市”为政府所设置,设在都邑之中,设有官吏管理,交易有时间与地点的限制。(3分)

(2)突破了时间与地点的限制。(2分)

(3)区别:“市”设在都邑中,“草市”则在经济发达和交通便利的地方形成;“市”为政府所设置,“草市”为民间兴起的集市。(4分)

意义:方便了百姓日常生活,促进了农村商品经济、手工业技术等的发展。(2分)

(4)中国古代的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繁荣,并且逐步向农村扩展。(2分)

题目分析:本题围绕“市”、“草市”组织材料,考查学生对“市”、“草市”概念内涵的理解。

(1)问对材料进行概括:“国家和政府设市于都邑之中”“以墙垣围住并与民居隔开”“设有市师、肆师、质人等分掌市内各项事务““以日中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2)把材料二与材料一进行比较,“处处都有商铺、邸店、酒楼、质库(即后来的当铺)以及各种手工作坊” “晚间有夜市至三更,到五更又再开张”,即可得出“市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的答案。

(3)问可以依据材料从“市”所处位置与管理设置方面进行比较,如材料一“国家和政府设市于都邑之中,市处于城中特定位置”,材料二“草市是民间“自为聚落”、私相贸易的集市”,再从商品经济发展的角度分析“草市”出现的意义。

(4)问要对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进行概括。

点评:通过对新课改地区近三年高考试题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经济一直是高考命题的热点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都出现过。2012年高考全国各地的新课标卷涉及本专题考题共有13道选择题和2道非选择题;大多以“三农问题”为切入点,通过设置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考查古代农耕经济,涉及的知识点有古代农业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手工业生产、商品经济、城市发展、对外贸易及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等基本知识,并直接或间接与现实问题或社会生活相联系。主要涉及材料解读、信息处理、分析理解、评价应用、计算比较、论证阐释等方面能力。

单项选择题 A1型题
多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