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写作题

以“真情在       中”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先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可供选填的词语如:“书信”“妈妈的唠叨”“老师的批评”“朋友的帮助”等。也可以不受上述词语的限制,自行选词填补。

(2)字数600字左右。

答案

题目分析:这则作文是半命题作文。由提示语和题目两部分组成。

提示语是启迪思维,打开思路的重要部分。我们在分析提示语时不难发现,提示语提示我们,补充题目的范围很广泛,可以是“书信”“妈妈的唠叨”“老师的批评”“朋友的帮助”……可见,不管是正面补题还是反面补题,主题都突出的是真情。

这样分析提示语之后,补题就有了方向。文章的内容就不难完成了。在我们的人生历程中,感受过很多的真情,也遇到过很多感动的场面和细节。拓宽思路,我们可以用第一人称写自己,这是最保守但最稳妥的写法;也可以用第三人称写别人,可写的内容很多,小到乘车时的一次让座,大到危难时的挺身而出、舍身相救,都可以通过所写把正能量传递出来。

总之,只要我们动脑筋搜索库存,一定能找到让自己满意的素材,也一定能写出让读者满意的好文章。

点评:半命题作文的补题很关键,补出的题目显示了作文的选材、立意、情感态度及语言能力,同时也决定作文成败。

补全题目常用方法:.避生就熟。在补题时,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角度。越是熟悉的角度、内容,我们写作时的把握也就越大。补全题目,首先要将题目变为自己所熟悉的内容,从自己熟悉的内容、擅长的体裁着手来写;化大为小。化大为小就是选择一个比较小的切入口.从一个具体的角度切人题目.从而将一个相对比较“大”的题目缩小为一个比较“小”的题目;运用修辞手法。补题时能运用修辞的可运用上修辞,使文章灵动,有吸引力,同时也显示出对语言的驾驭能力。

单项选择题
综合题

当今中国,政治改革方兴未艾。回首往事,到昨天去寻找借鉴,汲取智慧,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阅读材料:

材料一: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1)据材料一指出唐初一道旨意主要包含了哪些人的意见?三省六部制有何特点?结合材料指出这一制度的优点。

料二:“防止把某些权力逐渐集中于同一部门的最可靠办法,就是给予各部门的主管人抵制其他部门的必要法定手段和个人的主动。……野心必须用野心来对抗。”

——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

1787年宪法规定了横向的立法、行政、司法三个机关之间的权力的分立和纵向的联邦与州之间的权力的分立。……政府结构使权力为公众福利和正义的目的有效行使其管理职能,同时又保持对权力的优良控制,实现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平衡,管理与控权的动态平衡,这是分权和制约的归宿。……“行使政治权时,必须把权力分开并分配给各个不同的受托人以便互相制约,并指定受托人为公众福利的保护人以防他人侵犯。这种相互制约的必要性早已在古代的和现代的试验中显示出来。”(华盛顿)

——范亚峰《华盛顿的宪政思想》

(2)材料二体现了怎样的原则?结合材料说明此原则的目的或作用。

材料三: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政治文明——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他的学说是“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创新”。   

——《中华文明史》第4卷

“在中国实施的共和政治,是除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外还有考选权和纠察权的五权分立的共和制政治。”

——《孙中山全集》第1卷

(3)结合材料三,说明孙中山对“三权分立”学说是如何发展的?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理解孙中山是中国“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

(4)中共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备受关注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以上材料和问题对于我们推进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有何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