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5分)

材料一   子曰:“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乌)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

材料二   对于那些以财富自夸,认为不需要受教育,财富会成就他们的心愿,使他们能受到人们的尊敬的人,他就教导他们说道:“只有愚人才会自以为不用学习就能够分辨好歹,单凭财富就可以取得自己所企望的并能作出对自己有利的事情。……只有呆子才会认为,尽管自己一无所知,但由于有财富就会被认为是个有才德的人,或者尽管没有才德,却会受到人们的尊敬。”

——古希腊  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

材料三   朱子曰: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未有天理人欲被夹杂者。朱子曰:……富贵,身外之物,求之唯恐不得,纵便得之,于身心无分毫之益,况不可必得乎?若义理求则得之,能不丧其所有,可以为圣为贤,利害甚明。人心之公,每为私欲所蔽,所以更放不下,但常常以此两端体察,若见得时,自须猛省,急摆脱出来。

材料四   钦佩或近于崇拜富人和大人物,轻视或至少是怠慢穷人和小人物的这种倾向,虽然为建立和维持等级差别和社会秩序所必须,但同时也是我们道德情操败坏的一个重要而又最普遍的原因。……受到人们的尊敬和钦佩……一条是学习知识和培养美德;另一条是取得财富和地位。我们的好胜心会表现为两种不同品质:一种是目空一切的野心和毫无掩饰的贪婪;一种是谦逊有理和公正正直。……前者促使每一只飘忽不定的眼睛去注意它;后者除了非常认真仔细观察者外,几乎不会引起任何人的注意。……大部分人都是财富和显贵的钦佩者和崇拜者……

——英国  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

⑴概述材料一中关于财富与道德的主要观点。(5分)

⑵材料二反映了苏格拉底的哪一思想?孔子与苏格拉底在财富与道德的论述上有许多相似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共同的社会因素。(6分)

⑶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三在财富与道德的论述上有何变化?概述材料三的思想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8分)

⑷材料四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一现象的社会根源,并谈谈你对财富与道德关系的认识。(6分)

答案

⑴概述材料一中关于财富与道德的主要观点。(5分)

追求财富是人的本能;要以合乎道德的途径获得富贵;道德比富贵更重要(仁是道德的根本,要坚守仁)(1点2分,3点5分)

⑵材料二反映了苏格拉底的哪一思想?孔子与苏格拉底在财富与道德的论述上有许多相似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共同的社会因素。(6分)

思想:知识即美德(或强调教育对成就人的道德的重要性)(2分)

因素:伴随生产力的发展,新兴阶层(地主、工商业奴隶主)财富增长,社会地位提高;

文化教育的发展,文人(知识分子)队伍壮大;

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思想活跃(3取2,4分)

⑶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三在财富与道德的论述上有何变化?概述材料三的思想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8分)

变化:由肯定人性及合理的财富追求(2分),到否定人性,否认财富的作用,追求纯粹的义理道德(2分)

影响:重视气节品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对塑造中 * * 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2分);压抑扼杀人的自然欲求,维护专制统治,产生了消极影响。(2分)

⑷材料四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一现象的社会根源,并谈谈你对财富与道德关系的认识。(6分)

现象:人们对财富和地位的崇拜超过对知识和美德的崇拜(拜金主义盛行),造成社会道德败坏。(2分)

根源:工业革命使贫富分化加剧,资产阶级经济力量增强,社会政治地位提高。(2分)

认识:财富与道德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基础,是人类社会文明的体现;抛弃道德片面追求财富,或压抑人性片面追求道德都是不可取的。(2取1,言之成理,2分)

题目分析:⑴解答这一问关键是读懂材料,如“富与贵,人之所欲也”可得出追求财富是人的本能,“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大意是要以合乎道德的途径获得富贵等,依次类推进行解答。⑵分析材料二,从“只有愚人才会自以为不用学习就能够分辨好歹,单凭财富就可以取得自己所企望的并能作出对自己有利的事情”可知他认为学习知识很重要,财富不等于美德。第二小问要求学生分析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一般要从社会经济、文化氛围等方面考虑。⑶分析材料三,“富贵,身外之物,求之唯恐不得,纵便得之,于身心无分毫之益”可知作者把富贵看的很轻,和材料一对追求富贵的认可不同。材料三要求人摆脱私欲,实际是强调社会责任。其影响应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考虑。⑷从“大部分人都是财富和显贵的钦佩者和崇拜者……”可知社会出现了拜金主义等,其社会根源应从经济领域的变化方面组织答案,如:工业革命使资产阶级经济力量增强,地位提高等,第三小问主要从道德与财富之间的关系角度回答,应做到观点正确。

点评:此题以孔子、苏格拉底、朱熹、亚当斯等对财富与道德的不同认识和理解为中心内容组织试题,考查了他们思想的不同点及其产生的社会根源,最终归结为对学生的思想理论教育:如何认识财富与道德。主要考查了学生由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及其价值观。

单项选择题

阅读以下文字,回答下列题。
板块结构理论认为,地球的外壳分为若干部分或称为板块,这些板块始终处于相对运动之中。板块的不断移动,使断层——穿过岩层的地质裂缝——的应力不断增加,造成岩层的略微变形,最终断裂而产生断层地震。这时变形的岩层会弹回来,像一根拉长的橡皮带绷断后一样。其后,断层的各边都移动,岩层的弹性畸变也消失了。
地震前断层周围的应力会增大,这个概念促使人们想到许多检测这种地震警报的方法,科学家可以通过重新测量绘制地图时使用的三角测量点的网络来测出微小的变形。他们也可以在适当的地方安放应变仪或倾斜计这类仪器。由于变形能改变蓄水能力(或者说通过使细小裂缝开启或闭合而改变岩层的孔隙度),因此孔隙内的水位也可以提供有用的信息。现在卫星已可以用来对地球表面的点进行测量,其精度可达几厘米,所以现在的许多测量点都可以从空间重新测绘。所有这些方法在可能发生地震时都会有所显示。
当一个断层的不同部分活动的方式互不相同时,如果断层的一个部分经常有中度地震,而它的一个邻近地带在历史记载中却没有发生过地震,那么断层的这个平静地带(称作地震空白区)就可能是将发生地震的地方。
但是断层的所有部分不都是照这种方式活动的。有些活断层从来没有产生过引起人们注意的地震。由于许多岩层极其缓慢变形的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们在不断地滑动,其速度与板块的移动相一致,这种活动方式所产生的地震很轻微,不借助灵敏的地震仪,是不会觉察到的,这个过程叫做蠕动。正在蠕动的断层不会发生严重的地震灾害,除非蠕动停止。通过对蠕动的断层和地震空白区的多年监视,研究人员能够确定出将来最可能发生地震的地区。

“岩层的弹性畸变”消失的原因是( )。

A.地震消除了积存在板块中的应力
B.断裂的岩层不断向各边移动
C.地震使积存在板块中的应力增加
D.板块的不断移动使岩层断裂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