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朱熹《行官便殿奏礼》
材料二 苏轼认为,“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阏一,不成为书也”,强调书法的精神气度。他还认为“我书意造本无法”,“自出新意,不践古人”。黄庭坚也主张书法“入神”,对学习古人要“离迹师神”。
宋徽宗赵佶以画花鸟擅长,不仅建立了皇家画院,而且有考试制度。如一次出考题为“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一般多画岸边泊着一条空船,舷边蜷着一只鹭鸶,或船篷上栖着一只乌鸦。获得第一名的却画着船夫躺在船尾,独自吹着笛子。画家要表现题中“无”,是“非无舟人,只无行人”。那种闲散、宁静、安逸的意境被表达得更加准确。
材料三 14到18世纪,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当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时候,中国的理学逐渐的兴盛、发展并占据统治思想地位;当欧洲发生宗教改革运动的时候,中国出现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当欧洲发生启蒙思想运动的时候,中国清代大兴“文字狱”。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用一句话概括朱熹对孔子思想的看法及其实质。(3分)
(2)材料二反映的书法、绘画的特点是如何体现理学思想的?(3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就如何“做人”,文艺复兴的思想家与中国的理学家的观点有何不同?(4分)
(4)1903年,蔡元培在《绍兴教育会之关系》中,尊黄宗羲为“东方卢梭”,你如何理解?(2分)
(1)朱熹认为孔子思想是亘古不变的真理;(1分) 实质:儒家思想的伦理道德规范。(2分)
(2)在书法上更强调精神气度;绘画上更加注重意境;体现出宋代文人更加注意内心道德修养。(3分)
(3)提倡人性,追求个人幸福,倡导个性解放,要求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理论,要求人们恪守封建伦理道德。(4分)
(4)黄宗羲和卢梭一样,对封建君主进行激烈的批判,对后来的民主革命产生一定的影响。(2分)
题目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第(1)题明确朱熹的理学思想,然后根据他的阶级出身分析其思想的实质;第(2)题书法和绘画能体现作者的思想境界,结合理学重视精神气的特点分析;第(3)理解中国的思想家重视道德伦理,扼杀人性;而西方则重视人,体现人的价值;第(4)结合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进行分析。
点评:孔子地位随着儒家思想的不断的发展而不断地变化。孔子主张仁和礼,强调要关心和爱护他人,主张社会和谐。此外,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西汉时期确立统治地位,唐宋三教合一后发展成宋明理学,明清成为了官方哲学并出现了批判思想。但是到了新文化运动时期成为了批判的对象。此外,儒家思想在每一个阶段的影响也需要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