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填空题

【化学——选修2:化学与技术】(15分)

自来水生产的流程示意图见下:

(1)混凝剂除去悬浮物质的过程              (填写序号)

①只是物理变化        ②只是化学变化     ③是物理和化学变化

FeSO4·7H2O是常用的混凝剂,它在水中最终生成              沉淀。

(2)若要除去Ca2+、Mg2+可以往水中加入石灰和纯碱,试剂填加时先加    后加    ,原因是                                                          

(3)氯气消毒,是因为它与水反应生成了HClO,次氯酸的强氧化性能杀死水中的病菌(不能直接用次氯酸为自来水消毒是因为次氯酸易分解,且毒性较大)。

Cl2+H2O  HCl+HClO     K=4.5×10-4

使用氯气为自来水消毒可以有效地控制次氯酸的浓度,请结合平衡常数解释原因:

                                                             

下列物质中,              可以作为氯气的代用品(填写序号)。

① 臭氧     ②NH3(液)     ③K2FeO     ④SO2

(4)有些地区的天然水中含有较多的钙、镁离子。用离子交换树脂软化硬水时,先后把水通过分别装有      离子交换树脂和      离子交换树脂的离子交换柱(填“阴”或“阳”,阳离子交换树脂为HR型,阴离子交换树脂为R’OH型)。

(5)测定水中的溶解氧:量取40mL水样,迅速加入MnSO4和KOH混合溶液,再加入KI溶液,立即塞好塞子,振荡使完全反应。打开塞子,迅速加入适量硫酸溶液,此时有碘单质生成。用0.010mol/LNa2S2O3溶液滴定生成的碘,消耗了6.00mL Na2S2O3溶液。已知在碱性溶液中,氧气能迅速氧化Mn2+,生成物在酸性条件下可以将碘离子氧化为碘单质,本身重新还原为Mn2+

上述过程发生的反应可表示为:2Mn2++4OH+O2=2MnO(OH)2

MnO(OH)2+2I+4H+=I2+Mn2++3H2O     I2+2S2O32 =2I+S4O62

则水中的溶解氧量为         mg·L-1

答案

(1)③     Fe(OH)3(各1分)

(2)石灰 纯碱(各1分)  过量的钙离子可通过纯碱使之沉淀下来(2分)

(3)由氯气与水反应的平衡常数可知,该反应的限度很小,生成的HClO浓度很小,且随着HClO的消耗,平衡会不断向正反应移动,补充HClO(2分)     ①③(2分)

(4)阳  阴(各1分)         (5)12.0mg·L-1(3分)

(1)③当投加混凝剂时,混凝剂与水作用产生胶体等微絮粒,废水中新生成的微絮粒被迅速吸附在悬浮泥渣上,从而能够达到良好的去除效果。

Fe2+2H2O="Fe" (OH)2+2H

4Fe (OH)2+O2+2H2O="4Fe" (OH)3

FeSO4·7H2O是常用的混凝剂,它在水中最终生成4Fe (OH)3

(2)石灰 纯碱(各1分)  过量的钙离子可通过纯碱使之沉淀下来(2分)

为了将Mg2除去,Ca (OH)2须过量,再加过量Na2CO3将Ca2除去。

(3)Cl2+H2OHCl+HClO,该反应为可逆反应,由氯气与水反应的平衡常数可知,该反应的限度很小,生成的HClO浓度很小,且随着HClO的消耗,平衡会不断向正反应移动,补充HClO(2分)

①③可代替Cl2,O3具有强氧化性,Na2FeO4更好,既有强氧化性,又生成Fe (OH)3胶体,具有吸附性,能杀菌消毒,又能净水。

(4)阳  阴

Ca2+2HR=CaR2+2H然后用酸浸泡,使离子交换树脂再生。

SO42―+2R’OH=R’2SO4+2OH然后用碱浸泡,使离子交换树脂再生。

(5)解:2Mn2++4OH+O2=2MnO(OH)2

MnO(OH)2+2I+4H+=I2+Mn2++3H2O

I2+2S2O32 =2I+S4O62

得关系式:O2~2MnO(OH)2~2I2 ~4S2O32―

1mol                4mol

n       0.010mol/L×6.00mL

40mL水样中含氧

n=0.015mmol

现1L水中,m(O)=0.015mmol×32g/mol×1000/40=12.0mg·L-1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小说.完成1~6题。

谁与我同行

严忠付

  上初中时,学校每周总有二三晚的补习课。家中离学校有三里来地,白天不觉怎样,三蹦两跳便到了学校,夜晚就怵然了。

  过一片稻田,翻一座山岭,而过岭是极惧怕的。一条窄窄的山道,铺着青石,是乡村独轮车行的路。两旁是过人的小树林,风一吹来,飒飒作响。间或林子里有夜莺和爬行动物鸣叫,全身毛孔大张,一身冷汗。有月亮时,从密密的枝丫间透出些淡淡的光亮来,洒在青石路上,行来可稍见轻松些;若遇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心口便如兜着一只小兔。

  这时就想起母亲的话来,将头顶的发毛尽力往后梳,露出亮堂的额头来。母亲说,年轻人额头有团火,能驱妖逐魔。走夜路最怕的是碰上“鬼″这东西,尽管谁也没见过。总之,晚上补习归来,见四周漆黑,便无端想起了”鬼“来。

  父亲见我害怕,便说:胆是锻炼出来的,你应该时时想到你是男子汉。

  一天晚上补习归来,刚上山岭,便见前面几十米远的地方有个火把在移动。我高兴极了,心里也不再有惧怕。我加快步伐,想赶上那火把,结伴过岭。谁知我的步子加快时,那火把移动的速度也加快了。

  我的心顿时一阵惊跳,莫不是碰上老人们说的”鬼火“!夏天纳凉,老人们常说鬼的故事,都说荒郊野外有鬼火出没。一时间,我仿佛肩上压有千斤重担,两腿发软,寸步难移。

  想到了父亲的话,你是男子汉,我多少鼓了鼓勇气,艰难地一步步朝前走去。但当我放慢了脚步时,火把也放慢,了移动的速度,始终与我保持几十米的距离。

  下了山岭,便可见人家灯光了,我也松了一口气。一摸额头,却是一头的冷汗,深知那是吓的。下了岭走在平阔的田野上,那火把便在我眼前消失了。

  回到家中,我把这件怪事告诉了父亲,父亲却不以为然地说:“世上根本就没鬼,夜晚的鬼火,是磷火。你在学校应该学过的,有啥害怕的。”

  以后,我每次晚上回来,都能见到山岭上一支火把走在我的前面。虽然害怕,但我壮着胆子跟在后面,它终究没有伤害于我,并照亮我夜行的路。渐渐地,我便不再害怕了,我想那是与我一样夜行的路人。

  那天,我告诉父亲,我不怕独自走夜路了。我甚至渐渐地感觉出夜行的快乐来——万籁俱寂,抑或虫鸣蛙叫,都有一份怡人的意境。这是不敢夜行之人所体会不到的。

  从那以后,火把便在我夜行时消失了。毕业后,母亲告诉我,那是父亲打的火把。(选自沈阳出版社《海盗般的男孩》2003年4月版)

1.小说描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题目中的“同行”既指________,又指__________。

3.小说的主人公是父亲,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文章的表现手法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小说塑造主人公主要运用了正面描写的方法。

B.第二段的环境描写烘托出“我”夜行山路时极度恐惧的心情。

C.对“我”的心理描写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D.小说对父亲的语言描写简洁而有深意。

5.找出与第二段画线部分相照应的句子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假如你是文中的“我”,听到母亲说打火把的是父亲时,你会想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