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写作题

请以“少年不知愁滋味”为题写一篇文章。(不低于600字)

答案

题目分析:这是一则命题作文,没有任何提示。读题目可知 ,“少年”指年少还不够成熟的我们,“不知”是文章应突出的重点内容。审题后我们要想一想,“不知愁滋味”是什么样的情形,会做出什么样的举动,年少的我们心中的愁是什么样子的,这样的“愁”与成人的“愁”有什么区别,存在什么距离……有了这些思路,我们的素材就好搜集了。如我们不知成长的烦恼,尽情地嬉戏;我们不知生活的“愁”,把大人的烦恼当成乐事津津乐道;偶尔的一些小事,触动了我们敏感的神经,使我们感到一丝焦虑和惆怅,却错误的认为这就是一种“愁”……把这些素材从头脑中的信息库存中提取出来,选取其中的一件或几件构思成文即可。在选材构思时,一定要遵循“熟”的原则。从众多的素材中,把你印象最深、最易于驾驭、写出来最具有真情实感的材料选择出来,完成写作。

点评:命题作文一定要注意审清楚题目,从题目中发现文章的限制性要求,得到思路的启发,然后根据自己掌握的素材确立主题,来完成构思与写作。写作时,要注意书写一定要整洁,标点符号要使用正确,关注作文的词语运用与描写,尽量让笔下的文字灵动起来。当然平时的练笔也是至关重要的,写作其实就是一种习惯而已

选择题
综合题

据清代叶梦珠《阅世编》载,晚明上海“棉布盛行,富商巨贾操重资而来市者,白银动以数万两,多或数十万两,少亦以万计,以故牙行奉布商如王侯,而争布商如对垒。”这说明明代:

材料一 法国史学家布罗代尔云:“今日学者已不再以(研究历史与气候变迁之间的关系)为笑谈。晚近历史学家与气象学家之研究,明示气温、气压与雨量曾不断变化,一遇变化辄影响及于树木、河流、冰川、海拔,以及稻米、玉米、橄榄、葡萄,以及人畜之生长。”

——布罗代尔《文明与资本主义》

材料二 著名科学家竺可桢通过研究中国五千年来气候之变化,指出中国16世纪后半叶趋于寒冷,至17世纪最冷。自天启六年(1626年)至崇祯十三年(1640年),气候益转严厉,自然灾害频繁。

材料三 明末各地灾情情况选登

崇祯元年(1628年)自四月至七月不雨,八月恒雨,霜杀稼,冬大雨雪、木冰,岁大饥。陕西饥,延巩民相聚为盗
崇祯五至七年京师饥,御史龚廷献绘饥民图以进
崇祯十三年(1640年)两京、山东、河南、山西、陕、浙旱蝗。河南北数千里,白骨纵横,民父子相食
——据《明史》等资料汇编

材料四 ……内城陷。帝(崇祯)崩于万岁山,王承恩从死。御书衣襟曰:“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勿伤百姓一人。”

——《明史》

请回答:

(1)材料一表明了布罗代尔怎样的史学观点?(3分)

(2)根据材料二、三,分析自然环境变化对明朝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6分)

(3)崇祯皇帝认为明朝灭亡与“天咎”相关,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政治观?(4分)

(4)自然灾害是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试结合明朝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分析说明自然灾害与明朝灭亡之间的关系。(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