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问题是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晁错说:“民贫则 * * 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定居);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
——《汉书·食货志》
唐太宗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贞观政要·君道》
(1)依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明君贤人的治国思想。(4分)
材料二 1924年8月孙中山指出,我们国民党的民生主义,目的就是要把社会上的财源弄到平均,不过办法不同。
——摘编自孙中山《三民主义》
(2)孙中山解决民生问题最初的主张是什么?材料二中所提的“办法”与最初的主张有何主要变化?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这种变化的历史背景。(6分)
材料三 1980年邓 * * 指出:“近三十年来,经过几次波折,始终没有把我们的工作重点转到社会主义建设这方面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快、不稳、不协调……”1990年又指出:“人民现在为什么拥护我们?就是这十年有发展,发展很明显。”
——摘编自《邓 * * 文选》
(3)指出材料三中所说的“几次波折”中最严重的一次。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发展”在国计民生方面取得的成就,并说明其原因。(6分)
(4)综上,谈谈古今在民生问题上的经验教训。(2分)
(1)以民为本,关注民生;农本思想。(4分)
(2)平均地权。增加“节制资本”。第一次国共合作。(6分)
(3)“ * * ”。(2分)社会生产力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不但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从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2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2分)
(4)注重民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会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不注重民生,必然会影响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发展,导致社会动荡不安。(2分)
题目分析::(1)民本思想是古代封建社会统治阶级治国的基本思想,要注意把材料一、二结合归纳得出。(2)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经过了从旧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的发展,比较内容的差异即可,变化的原因有内因也有外因,但大的历史背景还是国共合作。(3)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既取得了巨大,但也存在重大失误,当然最大失误还是 * * ,改革开放以来新时期“发展”很多,但关乎国计民生的还是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4)民生方面的经验教训,对比古今,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和得失,不难得出。
点评:民生问题关系得到统治者统治的稳定,古今政府均十分重视民生问题。古今各国政府对民生问题的重视和做法给我们今天的民生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今天的民生问题,就是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最主要表现在吃穿住行、养老就医子女教育等生活必需上面。民生问题也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同党的性质、宗旨和目标一脉相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