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分)根据下表回答问题。
温度/℃ | 0 | 20 | 40 | 60 | 80 | 100 | |
溶解度 (g/100g水) | NaCl | 35.7 | 36.0 | 36.6 | 37.3 | 38.4 | 39.8 |
KNO3 | 13.3 | 31.6 | 63.9 | 110 | 169 | 246 |
⑵ 60℃时在100g水中加入100g硝酸钾固体,充分溶解后所形成的溶液是 溶液(“饱和”或“不饱和”)。
⑶ 将上述⑵中溶液降温到20℃时,析出的晶体质量是 g.
⑷ 工业上将硝酸钾和氯化钠的热混合溶液(两者均己达到饱和)冷却至室温,析出晶体。
①析出的晶体中主要物质是 ;
②关于剩余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序号);
A.只含氯化钠,不含硝酸钾
B.含有氯化钠,又含有硝酸钾,且只有硝酸钾达到饱和
C.含有氯化钠,又含有硝酸钾,且两者都达到饱和
⑸ 20℃时,将18克氯化钠溶解在80克水中,应至少蒸发 g 水才能形成饱和溶液。蒸发时要用到玻璃棒,其作用是 。
A.搅拌促进溶解 B.加速蒸发
C.防止液滴飞溅 D.引流缓冲
⑹右图为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M、N两点分别表示硝酸钾的两种溶液。下列做法能实现M、N间的相互转化的是
A.从M→N:先将M升温再将其蒸发掉部分水
B.从M→N:先将M升温再将加入适量固体硝酸钾
C.从N→M:先将N降温再加入适量固体硝酸钾
D.从N→M:先过滤出适量固体硝酸钾再降温
(1)36.6 (2)不饱和 (3)68.4 (4)硝酸钾(KNO3)C
(5)30 B C(6)AB
题目分析:(1)根据表格可知,40℃时,氯化钠固体的溶解度是36.6g/100g水。
(2)根据表格可知,60℃时,硝酸钾固体的溶解度是110g/100g水,故在60℃时在100g水中加入100g硝酸钾固体,充分溶解后所形成的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3)根据表格可知,20℃时,硝酸钾固体的溶解度是31.6g/100g水,故将上述(2)中溶液降温到20℃时,析出的晶体质量是100g-31.6g=68.4g。
(4)根据表格可知,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但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大,而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不大,故降温时两种晶体都会析出,但是由于硝酸钾的溶解度变化大,故降温后析出的晶体中主要物质是硝酸钾,含有少量氯化钠;剩余溶液主要含有氯化钠,还含有少量的硝酸钾,由于是晶体析出状态,所以两者都达到饱和,故选C。
(5)根据表格可知,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0g,即在20℃时,将18克氯化钠溶解在50克水中,恰好饱和,故在20℃时,将18克氯化钠溶解在80克水中,应至少蒸发80g-50g=30g水才能形成饱和溶液;蒸发时要用到玻璃棒,其作用是加快蒸发速度防止液体局部过热而使液滴飞溅,故选BC。
(6)溶解度曲线上的点和曲线上方的点表示的是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溶解度曲线下方的点表示该温度下的不饱和溶液,故M点是20℃时的饱和溶液,N点是50℃时的不饱和溶液,且N点表示的不饱和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分数比M点表示的饱和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分数大。
A.从M→N,就是把20℃时硝酸钾的饱和溶液,变为50℃时的不饱和溶液,由于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即温度由20℃升高至50℃时,由于溶解度的变大,溶液已变为不饱和溶液,但此时溶质质量分数不变;若此时再将其蒸发掉部分水,则溶质质量分数变大,故A正确;
B.从M→N,同上,升温后溶液已变为不饱和溶液,若此时再加入适量固体硝酸钾,则溶质质量分数变大,故B正确;
C.从N→M,就是把50℃时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变为20℃时的饱和溶液,由于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即温度由50℃降低至20℃时,由于溶解度的变小,溶液变为饱和溶液,且有溶质析出,故此时溶质质量分数变小;若此时再加入适量固体硝酸钾也不溶解,故C错误;
D.从N→M,是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故无不溶固体存在,无法过滤出适量固体硝酸钾,错误。故选AB
点评:本题考查溶解度知识的具体应用,对学生深入理解溶解度的概念有一定帮助,理解和熟练掌握溶解度的定义、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等知识,是解题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