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填空题

根据图A、B、C三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回答:

(1)在某一温度时,A、B两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此时为     ℃。

(2)在t1℃~t2℃范围内,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3)要使C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的一种方法是                        

(4)要从含有少量A的B溶液中得到较多的B晶体,通常采用的方法是               

(5)t3℃时,将30gA加入到装有50g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结果精确至0.1%)。

(6)在室温时将A物质加入到盛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后发现仍有少量A未溶解,但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A完全溶解了,可能的原因是                                           

答案

(1)t2;(2)B>A>C; (3)降低温度(或加水等); (4)蒸发结晶;(5)33.3%;

(6)A的晶体溶于水时吸收热量

题目分析:(1)根据溶解度曲线交点的意义分析。由A、B的溶解度曲线可知,在t2℃时,两条曲线交与一点,它们的溶解度相同,A、B两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2)根据溶解度曲线,比较溶解度的大小。由A、B、C三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知,在在t1℃~t2℃范围内,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B>A>C;

(3)根据C的溶解度曲线随温度变化的情况分析将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的措施。由于C的溶解地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所以,要使C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的一种方法是:降低温度(或加水等);

(4)根据A、B的溶解度曲线随温度变化的情况分析分离混合物的方法。由A、B的溶解度曲线可知,由于A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明显增大,B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变化不大,要从含有少量A的B溶液中得到较多的B晶体,通常采用的方法是蒸发结晶;

(5)根据溶解度进行有关的计算。由A的溶解度曲线可知,在t3℃时,A的溶解度是50g,由溶解度的含义可知,在50g的水中只能溶解25gA物质,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0%=33.3%;

(6)根据溶解的过程中吸热和放热的现象分析。在室温时将A物质加入到盛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后发现仍有少量A未溶解,但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A完全溶解了,可能的原因是A的晶体溶于水时吸收热量。

材料题

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到19世纪晚期,国际工人运动经历了高涨——消沉——再高涨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本协会设立的目的,是要成为各国追求共同目标的工人团体进行联络和合作的中心;这个共同目标在于保护、发展和完全解放工人阶级。

材料二 第一国际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了较为健全的组织系统,它在欧美18个国家先后组成了支部……第二国际的活动与组织制度是每隔几年举行一次代表大会,强调国际联系与国际统一行动而不是非要形成一个指挥中心。 ——威廉·福斯特《三个国际的历史》

    第二国际时期,社会主义思想成为群众运动。与以不稳定的个人会员组织为基础的第一国际不同,第二国际在成立后的几年内就建筑在有组织的群众性政党的基础上,随着第二国际的成立,开始了作为群众运动的社会主义史。——尤利乌斯·布劳恩塔尔《国际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这一时期工人运动的新特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协会是怎样实现其“共同目标”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第一国际与第二国际的不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