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综合题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朱)熹少时,慨然有求道之志。……故熹之学既博求之经传,复遍交当世有识之士。……其为学,大抵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而以居敬为主。尝谓圣贤道统之传散在方册,圣经之旨不明,而道统之传始晦,于是竭其精力,以研穷圣贤之经训。所著书有:《大学中庸章句》、《论语孟子集注》、《楚辞集注》、《辩证》、《韩文考异》……;所编次有:《论孟集议》、《孟子指要》、《中庸辑略》……平生为文凡一百卷,生徒问答凡八十卷,别录十卷。

材料二 陆九渊……三四岁,问其父天地何所穷际,父笑而不答,遂深思,至忘寝食。……初读《论语》,既疑有子之言支离。他日读古书,至“宇宙”二字,解者曰“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忽大省曰:“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又尝曰:“东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至西海、南海、北海有圣人出,亦莫不然。千百世之上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至于千百世之下有圣人出此心理,亦无不同也。”或劝九渊著书,曰:“《六经》注我,我注《六经》。”又曰:“学苟知道,《六经》皆我注脚。”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比较朱熹和陆九渊治学的不同之处(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朱熹和陆九渊思想的相同之处。概括他们对儒学发展的突出贡献(6分)

答案

(1)朱熹幼年求学重博览群书、广交名士,陆九渊侧重独立思考;朱熹治学强调格物穷理,恭敬笃行,陆九渊治学则强调内心反省、探求真理;朱熹重视著书立说,陆九渊则认为《六经》皆我注脚。(9分)

(2)相同之处:都是唯心主义。(2分)贡献:朱熹和陆九渊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       

       

题目分析:

(1)根据材料“(朱)熹少时...故熹之学既博求之经传,复遍交当世有识之士。……其为学,大抵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而以居敬为主...以研穷圣贤之经训。所著书有:《大学中庸章句》..陆九渊...至‘宇宙’二字,解者曰‘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千百世之上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至于千百世之下有圣人出此心理,亦无不同也...《六经》皆我注脚。”即可概括朱熹和陆九渊治学的不同点。      

(2)根据“(朱)熹...尝谓圣贤道统之传散在方册,圣经之旨不明,而道统之传始晦,于是竭其精力,以研穷圣贤之经训...陆九渊...千百世之上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即可发现两者都是唯心主义,其贡献结合教材原文内容回答即可。

阅读理解与欣赏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1、解释下列划线字词在句中的意思。

   (1)先帝不以臣卑鄙(              )

   (2)由是感激(             )

2、下列各组句子划线词意思不同的两组是[ ]

      ① 当世事            今或闻无罪,二世杀

      ② 决胜千里之外         求闻达诸侯

      ③ 未知死也             以彰

      ④ 可计日待也。   安陵以五十之在存者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两个句子。 

     ①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②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4、写出源于选文中的一个成语:                           

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