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综合题

(20分)大历史观主张用宽视野对历史进行整体认识,从长远的社会发展看历史的脉动,从中西比较看历史事物的特殊性。以此了解历史发展的趋势和走向,洞悉其背后深刻的自然环境、经济和文化因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视角一 洞悉中外并生的“思想繁荣”

周朝社会,人的思想可以自由驰骋了,中国这一思想繁荣时代与古希腊的哲人时代几乎是同时产生的,不过他们得出的答案大相径庭。从而使地中海文明、南亚文明和东亚文各自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下去。在西方那种多元社会里,各种社会力量都通过法制以获得平衡。而在古代中国,儒家开创的伦理道德传统,使中国文明比其他任何文明都更为注重伦理道德的价值。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1)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述促使东西方“这一思想繁荣时代”到来的因素。(8分)

视角二 认识影响近代的“东西文明”

1400年到1800年间,相比于世界其它地区,欧洲政治和军事力量获得显著发展。这基于两个原因:亚欧非大陆的科技文化创新最终传播到西欧地区;新型火药武器时代已经到来,而西欧也已准备好迎接挑战……在西欧发生的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不断发展,使西欧人的思想传播至世界其他地方,并成为指导人类处理问题的各种方法。这有助于将理性科学作为衡量和解释自然世界以及人类行为的标准。

——埃德蒙《世界史:大时代》

(2)依据材料,以中国与西欧为例,说明近代历史上世界各地区文明的相互影响和促进。(8分)   

视角三 探寻各具特色的“文明传承”

西方文明发展史是几个民族的接力长跑,一个民族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后走向了衰老。一支年轻有活力的民族就接过了这个文化的接力棒,创造了又一个辉煌的文明……一棒一棒传到今天,每次毁灭都是新的契机。中 * * 则没有这样的接力,华夏族一直是主体,只是不断的扩大容量。

(3)你是否赞同材料中“文化接力”的观点?说明理由。(4分)

答案

(1)东方:处于社会变革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提高了生产力;井田制瓦解、分封制的崩溃。(4分,任答两点即可)西方:城邦民主政治的发展:工商业的繁荣。(4分)

(2)中国古代发明的指南针、火药、印刷术传到西欧,促进了新航路的开辟、社会变革和文化传播。(4分)

欧洲的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影响了中国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促进了工业化发展、思想解放和社会变革。(4分)

(3)赞同:西方文明经历了阶段性毁灭和新生式的大起大落,西方文明的发展是不同民族主体不断传承创新的结果;中华文明的主体一直都是华夏族为主干的中 * * ,一直保持着连续性和扩展性,不断吸收其他民族的文明,扩展着中华文明的容量。(4分)

反对:中西文明都是波浪式前进的,不断在衰落和再次创造中走向辉煌的。西方文明经历了阶段性的毁灭和新生式的大起大落,西方文明的发展是不同民族主体不断传承创新的结果;中华文明也有波浪式和衰落、兴起的周期。中 * * 历史上的各个民族形成了统一的中 * * ,让人感觉中 * * 和中华文明是连续的、扩展容量的。(4分)

题目分析:(1)问题一中的“这一思想繁荣时代”是指东西方奴隶制时代思想解放运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出现和古希腊人文主义兴起的动力因素,即东方:处于社会变革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提高了生产力;井田制瓦解、分封制的崩溃。(4分,任答两点即可)西方:城邦民主政治的发展:工商业的繁荣。(2)问题二主要强调近代中西方文化的相互影响和作用,即包括两个方面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和中国文化对西方文明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直接列举其具体表现即可。(3)首先明确问题三的观点是:西方文化具有前后接力发展的特征,而中国文化一直是以华夏的不断扩充为动力向前发展,对此观点持赞成和反对均可,关键是结合所学内容寻找论证的史实论据。

单项选择题
问答题 案例分析题

某研究课题小组在对太平天国运动的研究中搜集到了以下几组史料,阅读后回答相关问题。(14分)

材料一

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姐妹之群,何得存此疆彼界之私,何可起尔吞我并之念。

——洪秀全《原道醒世训》,1843年

材料二

逆贼洪秀全杨秀清称乱以来,於今五年矣。荼毒生灵数百余万,蹂躏州县五千余里,所过之境,……一概抢掠罄尽,寸草不留。……此其残忍惨酷,凡有血气者未有闻之而不痛减者也。……粤匪窃外夷之绪,崇天主之教。……士不能诵孔子之经,而别有所谓耶稣之说、《新约》之书,举中国数千年礼、议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

——曾国藩《讨粤匪檄》,1852年

材料三

1862年,“借师助剿”前夕,英国在上海的舆论喉舌《华北捷报》载:“太平革命是一场血污的运动……它不是反清的革命,而只是反对一切安乐的、富有的,以及和平的人民的血腥的‘十字军’……谁能说尽太平军给中国社会和物质繁荣所带来的痛苦与破坏?他们所造成的损失真是无法计算的!他们所犯下的罪行真是罄竹难书的!”

材料四

1863年,英国传教士致函《香港日报》编辑说:“关于叛军(太平军)情况及叛军性格的可怕记述,早就使我急欲访问南京,亲自去观察一下这些记述究竟有多少真实性……南京城外商业兴旺。古老的城垣里面,田地耕种良好,四乡也一样。小麦、大麦、大豆均极富饶。城内的居民生活显然较扬子江沿岸诸城优裕。新的商店和优美的房屋正在建筑中。居民一般衣着良好。妇女们来来往往,从事于南方妇女所做的日常工作,老人们则带领孙儿玩耍。我们到了任何地方都受到了尊敬和友好的接待。”

——朱学勤主编《中华文明史》2006年出版

材料二的作者是怎样否定太平天国的?他为什么对太平天国运动持否定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