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综合题

(15分)近代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1902年,梁启超在给康有为的信中表示:“今日望归政,望复辟,夫何可得?即得矣,满朝皆仇敌,百事腐败之矣,虽召吾党归周之,而亦识不能得其志也,先生惧破坏,弟子亦未始不惧,然以为终不可免。”“专制者,以能制之主体的利益为标准,调之野蛮专利;以所专制之客体利益为标准,谓之开明专制。”“夫开明专制,非不美之名词也,以发达人民为目的”“与立宪同一状况,是立宪之所由之阶段”“故开明专制者,实立宪之过渡也,立宪之预备也”“欲救中国必开明专制”。

材料二 (一)若夫数百年卵累于专制政体之人民,即乏自治之习惯,又不识团体之公益,惟知持个人主义以各营其私,其在此等之国,破坏权衡也最易,即破之后而欲人民以自力调和平复之,必不可得之。

(二)而承此大暴动之后以激烈三党争,四分五裂之人民而欲使保持社会势力之平衡必不可得之数也……于是社会阶级之争夺,遂相互迭起,而靡有穷。

(三)而社会棼乱疲弊之已极,非更有强大之主权,则终不能以奠实,故皇权思想之复活。

问题:

(1)根据材料一,谈谈梁启超对开明专制的认识。

(2)根据材料说出梁启超的政治主张发生了怎样的转变,结合材料二,分析其原因。

答案

(1)认识:①开明专制是以民族和国家利益为核心;②开明专制是君主立宪的准备阶段;

③开明专制是救亡的必经之路。

(2)转变:由革命转向实行开明专制。原因:①中国人缺乏民主意识,及公共意识不具备革命的社会条件

②革命导致政党争斗,社会秩序混乱;③革命使得缺乏统一领导核心,引发皇权复辟。

题目分析:

(1)注意概括材料一信息“夫开明专制,非不美之名词也,以发达人民为目的”“与立宪同一状况,是立宪之所由之阶段”“故开明专制者,实立宪之过渡也,立宪之预备也”“欲救中国必开明专制”。

(2)梁启超明确提出了“今日之中国,与其共和,不如君主立宪;与其君主立宪,又不如开明专制”的论断。认为当时的中国,既不具备民主共和的条件,也不具备君主立宪的条件,故只能实行开明专制。他认为当时的中国如果实行革命,其结果“非能得共和而反以得专制”,长期在封建专制之下的的人民,缺乏民主意识,如骤然实行民主共和,国民无法真正接受,必将造成混乱,最终又回复到专制政体之下。再根据材料二信息归纳即可。

单项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