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会后的场馆利用是历届奥运会东道主的“头疼事”,迄今为止还没有哪一届奥运会能完美地解决这个问题。请根据下面材料,探究2008年奥运会东道主北京是如何应对这一“难题”的。
材料一:北京赛区的奥运场馆在实际建设中从计划中的32个减少到31个,其中新建场馆从19个减少到12个,改扩建场馆从5个增加到11个,临时场馆则从没有增加到8个。
材料二:北京奥运经济研究会副会长杜巍说:“北京筹办奥运会之初,就对防范赛后利用的风险有明确的认识。在规划、设计北京奥运场馆时根据人口的分布情况,把体育场馆建到人口密集区域或大学校园……”
材料三:国家体育场“鸟巢”30亿元的建设资金,来源于中国中信集团联合体。中信与北京市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共同组建国家体育场有限公司,负责国家体育场的融资、建设、管理、运营、维护和移交等各项工作,并享有政府授予的30年特许经营权。
材料四:在奥运场馆建设之初,国家体育场馆运营公司总经理李建一曾说:“今后‘鸟巢’最主要的用途是体育比赛和文艺演出。”国家游泳中心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康伟说:“比赛结束后,‘水立方’内1.1万个临时席位将被移除,休闲场地将五倍于目前赛场的规模。”
答:
参考:(1)合理规划,精简场馆建设,降低赛后利用压力;(2)科学选址,方便赛后利用;(3)多元投资,降低政府压力;(4)建设和赛后经营计划同时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