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材料分析题

材料一:2010年3月9日新华网载文指出,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7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153元,可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人均纯收入的3倍多。至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如道路建设、饮水工程、垃圾污水的处理、环境建设等与城镇相比,落后许多。许多地方饮水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医疗设施落后、医疗水平低,学校破旧、师资力量薄弱、学生得不到好的教育。

材料二:温 * * * * 在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坚决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一)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继续实施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中央财政拟安排补贴资金1335亿元,比上年增加60.4亿元。(二)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央财政拟安排“三农”投入8183亿元,比上年增加930亿元,地方各级财政也要增加投入。(三)深化农村改革。毫不动摇地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加快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四)统筹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有计划有步骤地解决好农民工在城镇的就业和生活问题,逐步实现农民工在劳动报酬、子女就学、公共卫生、住房租购以及社会保障方面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

(1)材料一、材料二分别说明了什么?两者之间的联系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中的措施有什么重要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解决材料一中反映的问题,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材料一说明城乡发展的差距大,我国小康社会还是发展很不平衡的;

材料二说明国家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

②联系:增加农民收入是缩小城乡差距的主要途径。国家采取各种措施是为改变城乡发展不平衡状况,让广大的农民能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

(2)①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②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③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使人民幸福安康。

 ④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构建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

 ⑤有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①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②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扶持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③加强对农民的就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增收能力,实施科技兴农,科技强农。

④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促进教育公平。

⑤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深化农村合作医疗体制改革,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率,提高保障水平。

⑥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的关系等。(提示:意思正确答出任意四点即可)

单项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