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综合题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成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昨日是而今日非矣,今日非而后日又是矣,虽使孔夫子复生于今,又不知作如何是非也,而可遽以定本行罚赏哉!

——李贽《藏书》

材料二 李贽的悲观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传统的政治已经凝固,类似宗教改革或者文艺复兴的新生命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人的廉洁和诚信,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1)据材料一概括李贽的历史观。(6分)

(2)据材料二,结合李贽所生活的时代,分析“李贽的悲观”产生的主要原因。(9分)

答案

(1)反对以孔子标准来衡量是非曲直,认为是和非没有固定不变的标准,因人因时而变。

(2)君主专制的加强导致社会矛盾尖锐;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道学家的虚伪,思想界的因循守旧。

题目分析:(1)根据材料,读懂文言文,归纳李贽思想的核心,即是李贽的历史观。抓住材料中“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可看出作者反对以孔子的标准来衡量一切。“昨日是而今日非矣,今日非而后日又是矣”说明是非没有固定不变的标准,

(2)“李贽的悲观”指的是李贽的思想特色,产生的主要原因实际是考察李贽离经叛道的批判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结合所学,主要从明清时期的时代特征方面来考虑。时代特征则从经济、政治、思想几方面来考虑。

解答题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