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 民国建立之后,中国货币制度混乱,货币种类繁多,铜币贬值,地方钞券滥发无度。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期间,世界市场白银价格猛涨,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国内通货紧缩,货物滞销。1933年,南京国民政府决定实施“废两改元”,统一币制,确立银本位,但辅币、纸币仍未统一。1935年11月,国民政府宣布币制改革:自本年11月4日起,以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所发行之钞票定为法币;所有完粮纳税,及一切公私款项之收付,概以法币为限,不得行使现金;并规定其他发行银行原有流通市面的钞票,逐渐以中央钞票换回,凡手中持有的银币或生银应到指定银行兑换;确立法币外汇本位制,改革后的法币与英镑、美元挂钩。到1936年底,法币的国币地位得以确立。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民政府实行币制改革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国民政府币制改革的作用。(8分)
(1)国内货币制度混乱;世界经济危机波及到中国;巩固统治,发展经济。(6分)
(2)遏制白银外流,稳定金融;促进了经济和贸易发展;有利于缓解经济危机影响;加强了政府的经济控制力,推动国家垄断资本形成;与世界经济联系加强,增加了对外国资本的依赖。(8分)
题目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材料给出的信息主要包括:民国初年币制混乱,钞票发行权不统一、1929-1933年大危机导致中国白银外流,国家金融动荡,经济发展受到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知道国民政府推行货币改革的最根本原因应该是为巩固统治和发展经济。
(2)这一题同样要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所以也是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材料给出的信息主要包括:民国1933年和1935年进行了两次改革、1935年改革统一了钞票发行权、实行了法币制度,确立了法币的权威和地位、确定了银元或白银与法币兑换的方法、确立了法币与外币对外的关系等;再结合所学知识,如国民政府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推动了1927-1936年经济的发展,1935-1936年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速度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而这一时期正是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大萧条时期等和上一问的原因就可以得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