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选择题

《没有 * * 党就没有新中国》,这首雄壮的歌群唱出了亿万中华儿女的心声!回答题

小题1:中 * * 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不是自封的, 是由它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 是中国人民经历长期的实践郑重作出的历史性选择。下列选项能够体现党的性质的是

①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②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③中 * * 党能代表人民立法

④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小题2:面对新世纪阶段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中 * * 党站在时代和战略的高度,审时度势,居安思危,不断完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中 * * 党执政的基本方式是

A.科学执政

B.民主执政

C.为民执政

D.依法执政小题3:一位民主党派前中央领导人说,多党合作好比是交响乐团,在作曲的时候,大家都可以提意见,各民主党派都应积极参与,最后公认由中 * * 党博采众长来定谱。此外,乐团里有大提琴手、小提琴手等几十上百个演奏家,人们各有专长,各有其职,但如果各行其是,乐团就无法奏出和谐、动听的乐曲,关键是要有一个统一的指挥。演奏多党合作这部“交响曲”的指挥就是中 * * 党。这段材料体现中 * * 党与民主党派的关系是

①执政党与参政党的关系

②执政党与在野党的关系

③通力合作的亲密友党

④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小题1:A

小题2:D

小题3:B

题目分析

小题1:该题考查 * * 党的性质,③观点错误,在我国,中 * * 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是领导立法的,而人大代表才是能代表人民立法, * * 党的性质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 * * 的先锋队,故①②④均符合题意,故答案应选A。

小题2:该题考查 * * 党的执政方式,中 * * 党执政有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科学执政,其中依法执政是 * * 党执政的基本方式,故D观点符合题意,ABC均与题意不符,故答案应选D。

小题3:该题考查我国的政党制度,中 * * 党与民主党派的关系是执政党与参政党的关系、通力合作的亲密友党,故①③符合题意,②④观点错误,二者不是执政党与在野党的关系,是执政党与参政党的关系,二者也不是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而是相互监督的关系,故答案应选B。

点评:本题考查的关于 * * 党内容是高考中最重要的考点之一,考生注意把握: * * 党的性质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 * * 的先锋队;中 * * 党执政有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科学执政,其中依法执政是 * * 党执政的基本方式;中 * * 党与民主党派的关系是执政党与参政党的关系、通力合作的亲密友党。难度适中。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习题。

唐宋“国花”意象与中国文化精神

王莹

中国的咏花诗词从《诗经》初见端倪,《楚辞》初步建立了“花”作为人格象征的意象内涵。唐宋诗词上承诗骚与魏晋风流,将“咏花”诗词的书写推向极致。花风即唐宋风,唐人尚牡丹,宋人崇梅花,两代国花由牡丹到梅花之更替,代表着截然不同的精神气质之转换,折射着潜在的文化裂变与重新整合,展示了中国文化精神整体的辩证统一构成的新境界。

牡丹花大色艳,层层叠叠,具有雍容华贵的丰腴之美,传达出磅礴的春天气势,因而具有成为盛世精神的最好象征和载体的潜质。牡丹作为唐代备受推崇的“国花”,适逢其会地呈现出雄视百代的气势与襟怀,折射出大唐帝国的王者之风。说牡丹,便是说唐人的大气与雍容。唐代文人热烈的吟咏诞生了不少流光溢彩的传世佳作,将牡丹作为“国花”的王者之美烘托得淋漓尽致。人咏花,花映人,彼此间彰显着雍容华贵、灿烂绚丽和大气磅礴,共构着自信开阔、昂扬奋进、雍容大度的时代风神。

然而,由唐入宋,时运推移,文化国情发生巨大转变。理学大兴使得宋代文学精神趋向理性化和细密化,推崇气节、品格。两宋社会生活、思想文化的新气象,使梅花的审美特征日益受到关注与推崇,人格寄托意义不断丰富和凸显,价值持续提高。在宋代士大夫优裕、悠闲、雅致的生活氛围中,微小的梅花逐渐由自然存在走上了人们审美观赏的至位,最终被推为“群芳之首”,并打破了牡丹宠冠天下的局面,成为新一代“国花”。

由“尚牡丹”到“尚梅”,乃是社会习尚和文人心态的变化而引发的审美趣味和价值取向的变化。可以说,梅花的种种特质与当时的文化形态和文化精神相契合,迎合了两宋之交的文人追求风骨气节的心理需求。梅花之成为国花,是历代文人在千年间层累所致,尤其在艰难时世中愈品愈深的结果。

林逋在咏梅文学史上的意义是划时代的。当他一旦把自己清旷、高洁、淡远的情怀投入梅花意象的时候,梅花意象就被赋予了丰富的人格意趣和道德内涵,以清妙深幽的意志成为士大夫文人理想人格的象征,或人格自许的极佳对应物,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梅花审美的全新格局。

作为唐宋国花的牡丹和梅花,都曾妍冠群芳,荣宠万户,但它们晋身之路既有直曲,气度也分豪与韵,这些都联系着它们迥异的命运。与梅花走向丰富的多元化意象内涵不同,牡丹在盛唐之后呈现出固定的单一化意象内涵,那就是作为大气雍容、荣华富贵的盛唐气象的象征出现在人们的追忆里。为何它没有能够像梅花一样继续向纵深发展,趋向多元化的圆融境界呢?

首先牡丹意象作为盛唐文化的表征,在民族记忆强大的恒定力的笼罩下,其内涵被剥夺了拓展的可能和空间。

其次,牡丹在盛唐之后无端地承担了太多的历史负载。“红颜祸水”和“败坏世风”两罪相加,使牡丹在人人赏识其国色天香的物态之美的同时,难免顾忌骂名。

第三,李唐王朝与赵宋王朝不同地域文化的遗传基因,亦在他们对国花审美选择、意蕴发现与赋兴比德上,有着支配性的作用。仅从自然地理而言,北地寒旱,宜牡丹而不宜梅,南土温湿适梅而不适牡丹。自然的选择也给人们的审美选择,提供着不同的、具有普遍代表性的对象。

李氏王朝凭藉军事实力,在马背上夺取了天下,有着浓重的质朴泥土气。王公权贵的喜尚和士人勃发的欢悦、社会大众的需求相契合,构成“牡丹”怒放的时代文化心理的场境。然而,这个场境因热闹而浮躁,由泛众化而蕴浅,使“牡丹”意象不得不在骨子里沾上唐代社会文化之“俗”。

相形之下,宋室帝王重文抑武,艺术素养普遍很高。宋代的文官政治,也使文士们的“雅”的审美选择、文化精神,成了社会文化中的官方主流。这种“雅”“俗” 之趣的分流,自然使牡丹降格于民间,使从六朝以来被文士欣赏的梅花不断被抬升。牡丹与梅花的“国花”地位的禅代,在历史、政治、地理、文化等多重因素变迁流异的复合作用下,也就成了一种自然而必然发生的事了。

然而梅花意象由于宋人着力全面的开发,却得以不断升华,成为“岁寒三友”之一、“花中四君子”之首。梅花意象由此获得了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道德操守之义。梅花意象在历史的曲折行进中不断吐故纳新,容纳了中国文化多重人格的特征,绵延中国文化贵坚忍的生命力,成为中 * * 精神的审美图腾。

(节选自《新华文摘》2009年第2期)

小题1:下列说法不属于“牡丹在盛唐之后呈固定的单一化意象内涵”的原因的一项是(  )

A.作为盛唐文化的表征,牡丹意象的内涵被剥夺了拓展的可能和空间。

B.牡丹在盛唐之后无端地承担了太多的历史负载。

C.李唐王朝地域文化的遗传基因,在其对牡丹审美选择、意蕴发现与赋兴比德上有着支配性的作用。

D.牡丹没能继续向纵深发展,趋向多元化的圆融境界。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花”作为人格象征的意象内涵源于《诗经》《楚辞》,到唐宋时期走向极致。

B.唐宋人崇尚牡丹和梅花,故花风即唐宋风。

C.牡丹雍容华贵,灿烂绚丽,大气磅礴,彰显着自信开阔、昂扬奋进、雍容大度的唐代精神。

D.梅花经过宋人着力全面的开发,成了“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道德操守的象征。小题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牡丹与梅花代表着截然不同的精神气质,唐宋“国花”的转移,展示了中国文化精神的辩证统一构成的新境界。

B.牡丹与梅花都曾妍冠群芳,荣宠万户,但牡丹意象内涵固定而单一,梅花的文化内涵则异常丰富。

C.牡丹与梅花的“国花”地位的更替是历史、政治、地理、文化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D.梅花在历史演变中不断吐故纳新,容纳了中国文化多重人格的特征,绵延中国文化贵坚忍的生命力,因而成为中 * * 精神的审美图腾。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