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30分)
信 仰
下午两点半,下着细雨,天阴得有点发冷。我刚打开办公室的门,他也跟进来了。我沏了一杯茶,坐定,自顾喝茶,没理他。
他没有像以往一样,毫不客气地在沙发上坐下来,而是局促地站在屋子中间,抖瑟着。我没叫他坐,他也不坐。
他姓蔡,70多岁了,是 * * 专业户,我们郝叫他蔡老头。办公室的人陆陆续续地来上班了,看见他,都乐了,都说,蔡老头,又到北京回来了呀?见到某某了吗?
某某指的是中央的一个大人物。
他说,回来了。又给每个人都敬上烟。
抽的是大中华。老头今天有喜事了?
我不问,其他人也不问,都去忙自己的事,把老头一个人撂在屋中间。他有话自然会说。
他果然就说了,他说,解决了,我的问题解决了。
我们都将头抬了起来,你看着我,我看着你,又都一齐看着蔡老头。
老头高兴了,自个儿搬了个凳子,坐了下来,猛吸了一口烟,说,解决了,我的问题解决了。
我说,这么说,他们认定你是1940年入党的了?
老头说,不,他们说我是1949年入党的。
一屋子的人都笑了起来,几个人差点笑出了眼泪。
只有老头不笑,像看着怪物一样看着我们。我们也看着怪物一样看着他。
蔡老头真是个怪物。就为到底是哪一年入党的问题,十几年来,他一直在 * * 。本来,不管是1940年还是1949年入党的,他都享受离休待遇。可是他固执得很,死认定自己是1940年入的党,十几年里,他跑广州跑北京,几年工资都倒贴进去了。这一次,他去北京,是去找一个和自己一起出生入死的战友。蔡老头说,是真金,就不怕烈火烧。
我对他说,这么说,蔡老头,这一次你没有找到你那位战友?
不,找到了。老头说,他也说我是1940年入的党,我确实是1940年入的党。就是那一年,日本鬼子的炸弹炸伤了我的左腿。老头说着就卷起他的裤腿,把那一个碗口大的疤指给我们看。
老头的固执劲又来了。屋子里的几个人又都笑了起来。按惯例,老头接下来会呈上他那一叠厚厚的材料。那一叠材料里有上至中央下至村委会的公章,老头每到一个地方申诉,就一定叫人家盖上公章,明明那公章一点也不管用,可老头信它。那一叠材料里,就有我亲自给他盖上的十九个公章。我拿出公章来,准备给他盖上第二十个公章。
可这次老头没带材料来,见我们都笑,老头张开的嘴又闭上了。
我说,蔡老头呀,你这次来,到底想干什么呀?
老头搓搓手,说,嘿,我要干什么呀?突然又说,你们都是党员吧?
办公室里几个年轻小伙子打趣道,蔡老头,党员又有什么用呀?你还是先弄清自己是哪一年入党的吧。
老头激动起来了,满脸通红,牙齿格格地响。他大声说,我告诉你,小子,我是1940年入党的,我是老党员了。入党没用,干啥有用?你说说,你说说。泡歌厅、包二奶,这些就有用了吗?你们这些人,还是 * * 党员吗?
老头几乎要跳起来了。他说,我这次去北京,我那位战友死了,他死了,我突然想开了,他干了一辈子革命,死了还将遗体捐献给国家,我还在哪一年入党的问题上争什么,我还算个 * * 党员吗?!老头突然“啪”地一巴掌打在自己脸上。
清脆的一巴掌,像打在办公室每个人的脸上。大家都不说话,老头脸色发紫,我脱下一件衣服,披在他身上。
我的心里,流着长长的泪。
小题1:下列对小说的理解或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小说以“信仰”为题,既有作者对人物塑造的考虑,也体现了作者对情节设计、主题表达的用心。
B.第一段中“我”自顾喝茶、不理蔡老头,这是因为“我”因缺失信仰而高高在上,严重脱离群众,漠视群众疾苦。
C.蔡老头初进办公室时“局促”、“抖瑟”,是因为他想明白了自己曾纠结的问题后感到愧疚,同时也因不知道如何向大家说明而尴尬。
D.蔡老头反复说“解决了,我的问题解决了”,是因为他在入党时间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后抑制不住自己的激动。E. 结尾“我的心里,流着长长的泪”,既与前面“我们”的“笑”形成对比,也暗示“我”的心理变化,含蓄而发人深省。
小题2:文中说“蔡老头真是个怪物”,请概述“我们”这样认为的理由。(3分)
小题3:小说中写到了办公室几个年轻小伙子打趣“党员有什么用”,这在情节安排上有什么作用?(5分)
小题4:倒数第二段写“我脱下一件衣服,披在他身上”,这一细节反映了“我”怎样的心理?(6分)
小题5:巴金说过:支配战士的行动的是信仰。请结合小说并联系现实,谈谈你对这一名言的认识。(不少于200字)(12分)
小题1:B、D
小题2:蔡老头死认定自己是1940年入党,和组织认定不一致(1分);这并不影响他享受离休待遇(1分);但他却为此十几年执着地自费 * * (1分)。
小题3:呼应上文蔡老头“你们都是党员吧”的问题,(1分)激发了老头对于当下漠视党员信仰的激烈批评,(1分)进而引出了老头对于战友的事情的讲述以及因自责而打自己耳光的情节,(2分)从而说明蔡老头的问题得到解决的“真相”。(1分)
小题4:天气阴冷,而老头过于激动,“我”担心老人的身体,体现“我”对老人的关心:(2分)为老人的战友坚守信仰以及老人自责而感动;(2分)老人的言行促发了“我”的自省,为自己漠视信仰而愧疚。(2分)
小题5:“认识”只要围绕“信仰是行动的强大的(或‘精神的’、‘内在的’等等)动力”来说即可。文内举例可以是老头的战友,从正面谈信仰支撑了行动;也可以是蔡老头或“我”们,从反面谈信仰不足对行动的影响;或举其他文内的例子,合理即可。
题目分析:
小题1:B项“我”不理蔡老头是因为很熟悉,见怪不怪了。D项“入党时间问题得到彻底解决”错误。
小题2:“蔡老头真是个怪物。就为到底是哪一年入党的问题,十几年来,他一直在 * * 。本来,不管是1940年还是1949年入党的,他都享受离休待遇。可是他固执得很,死认定自己是1940年入的党,十几年里,他跑广州跑北京,几年工资都倒贴进去了。”本段中“蔡老头真是个怪物”是中心句,后文是对中心句的解说。
小题3:“党员有什么用”看似随意的一句话,结构上承上启下,内容上衬托人物形象,突出文章中心。同时也反映了社会现实。
小题4:本题要结合“我”对老人态度的变化来思考。“我”开始也是和其他人一样调侃着老人,但当他谈到战友去世,打了自己响亮的一耳光后,“我”的态度完全变了。这说明“我”再也不能对这样一个真正的 * * 党员调查侃了,老人的一耳光不仅仅是打他自己,更是打包括“我”在内的更多的所谓的 * * 党员。
小题5:这是一个探究题,但有一定的限制条件,所以本题应从对名言的认识,结合小说、联系现实、对自己的认识的阐释几个方面来谈。
点评:这道题最大的特点是选材切合当今社会实际,“信仰”的缺失是当今社会的大问题,尤其是正确的信仰的缺失更是让人惊心。用考试的形式呼唤人们重拾信仰,这是教育应尽的职责。以这样一篇沉重的文章来作为考试材料,既有现实性,又有教育作用,这是高考所提倡的。题目设置有梯度,难度不大,符合命题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