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单项选择题

女、11岁,5天前高热伴呕吐,未进食,尿量少,1天来无尿。当地给予大量输液治疗 (36小时内输入4700ml液体)后,有尿 700ml;查尿蛋白(十)、镜检:红细胞5~8个/HP,可见颗粒管型。BUN51.4mmol/L。 Scr530.4μmol/L。

同时检测血气分析:pH7.28,SO246%, PaO231.6mmHg,PaCO232.8mmHg,HCO3ˉ 15.7mmol/L,提示

A.呼吸性酸中毒

B.代谢性酸中毒

C.混合性酸中毒

D.低氧血症并代谢性酸中毒

E.低氧血症并混合性酸中毒

答案

参考答案:D

解析:pH<7.35,伴HCO3ˉ减少为代谢性酸中毒;PaO2<60mmHg,为低氧血症。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列选文,完成后面小题。(13分)

母亲石   梁衡

①那一年我到青海塔尔寺去,被一块普通的石头深深打动。  

②这石其身不高,约半米;其形不奇,略瘦长,平整光滑。但它却是一块真正的文化石。当年宗喀巴就是从这块石头旁出发,进藏学佛。他的母亲每天到山下背水时就在这块石旁休息,西望拉萨,盼儿想儿。泪水滴于石,汗水抹于石,背靠石头小憩时,体温亦传于石。后来,宗喀巴创立新教派成功,塔尔寺成了佛教圣地,这块望儿石就被请到庙门口。这实在是一块圣母石。现在每当虔诚的信徒们来朝拜时,都要以他们特有的习惯来表达对这块石头的崇拜。有的在其上抹一层酥油,有的撒一把糌粑,有的放几丝红线,有的放一枚银针。时间一长,这石的原形早已难认,完全被人重新塑出了一个新貌,真正成了一块母亲石。就是毕加索、米开朗琪罗再世,也创作不出这样的杰作啊。 

③我在石旁驻足良久,细读着那一层层的,在半透明的酥油间游走着的红线和闪亮的银针。红线蜿蜒曲折如山间细流,飘忽来去又如晚照中的彩云。而散落着的细针,发出淡淡的轻光,刺着游子们的心微微发痛。我突然想起自己的母亲。那年我奉调进京,走前正在家里收拾文件书籍,忽然听到楼下有“笃笃”的竹杖声。我急忙推开门,老母亲出现在楼梯口,背后窗户的逆光勾映出她满头的白发和微胖的身影。母亲的家离我住地有几里地,街上车水马龙,我真不知道她是怎样拄着杖走过来的。我赶紧去扶她。她看着我,大约有几秒钟,然后说:“你能不能不走?”声音有点颤抖。我的鼻子一下酸了。父亲文化程度不低,母亲却基本上是文盲,她这一辈子是典型的贤妻良母。小时每天放学,一进门母亲问的第一句话就是:“肚子饿了吧?”菜已炒好,炉子上的水已开过两遍。大学毕业后先在外地工作,后调回来没有房子,就住在父母家里。一下班,还是那一句话:“饿了吧。我马上去下面。”  

④我又想起我第一次离开母亲的时候。那年我已是17岁的小伙子,高中毕业,考上北京的学校。晚上父亲和哥哥送我去火车站。我们出门后,母亲一人对着空落落的房间,不知道该做什么,就打来一盆水准备洗脚。但是直到几个小时后父亲送完我回来,她两眼看着窗户,两只脚搁在盆边上没有沾一点水。这是寒假回家时父亲给我讲的。现在,她年近80,却要离别自己最小的儿子。我上前扶着母亲,一瞬间我觉得我是这世上一个最不孝顺的儿子。我还想起一个朋友讲起他的故事。他回老家出差,在城里办完事就回村里看老母亲,说好明天走前就不见了。然而,当他第二天到机场时,远远地就看见老母亲扶着拐杖坐在候机厅大门口。可怜天下父母心,儿女对他们的报答,哪及他们对儿女关怀的万分之一。  

⑤我知道在东南沿海有很多望夫石,而在荒凉的西北却有这样一块温情的望儿石,一块伟大的圣母石。它是一面镜子,照见了所有慈母的爱,也照出了所有儿女们的惭愧。  

(选自《青年博览》2010年第4期)  

小题1:文章第③段画横线句子在描写上很有特点,试作赏析。(2分)

小题2:请说出第④段中画线的句子所表达的母亲复杂的内心情感。(2分)

小题3:文章中,作者为什么要说“一瞬间我觉得我是这世上一个最不孝顺的儿子”?(3分)  

                                                                                  

小题4:试分析第⑤段在全文中的作用。(3分)  

                                                                                  

小题5:文章第①段中说母亲石是“一块普通的石头”,第②段中又说“但它却是一块真正的文化石”,读完全文,说说你对这两种说法的理解。(3分)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题。

屈突通仕隋为虎贲郎将。(隋)文帝命覆陇西牧簿,得隐马二万匹,帝怒,收太仆卿慕容悉达、监牧官史千五百人,将悉殊死。通日:“人命至重,死不复生。陛下以至仁育四海,岂容以畜产一日而戮千五百士?”帝叱之,通进顿首日:“臣愿身就戮,以挺众死。”帝寤,日:“朕不明,乃至是。今当免悉达等,旌尔善言。”遂皆以减论。擢左武卫 * * 。莅官劲正,有犯法者,虽亲无所回纵。其弟盖为长安令,亦以方严显。时为语曰:“宁食三斗艾,不见屈突盖;宁食三斗葱,不逢屈突通。”

秦、陇盗起,授关内讨捕大使。安定人刘迦论反,众十余万据雕阴。通发关中兵击之,次安定,初不与战,军中意其怯。通阳言旋师,而潜入上郡。贼未之觉,引而南,去通七十里舍,分兵徇地。通候其无备,夜简精甲袭破之。后隋政益乱,盗贼多,士无斗志,诸将多覆。通每向必持重,虽不大克,亦不败负。

高祖(唐高祖李渊)起,代王遗通守河东,战久不下,高祖留兵围之,遂济河,破其将桑显和于饮马泉。通势蹙,或说之降,日:“吾蒙国厚恩,事二主,安可逃难?独有死报尔!”每自摩其颈日:“要当为国家受人一刀!”俄闻京师平,家尽没,乃留显和保潼关,率兵将如洛。既行。而显和来降。.刘文静遗窦琮、段志玄精骑追及于稠桑,通结阵拒之。琮纵其子寿往谕使降,通大呼日:“昔与汝父子,今则仇也!”命左右射之,显和呼其众日:“京师陷,诸君皆家关西,何为复东?”众皆舍兵。通知不免,遂下马东南向,再拜号哭日:“臣力屈兵败,不负陛下。”遂被禽,送长安。帝劳日:“何相见晚邪?”泣曰:“通不能尽人臣之节,故至此.为,本朝羞。”帝日:“忠臣也!”释之,授兵部尚书、蒋国公,为秦王行军元帅长史。

从平薛仁果,时贼珍用山积,诸将争得之,通独无所取。帝闻,日:“清以奉国,名定不虚。”判陕东道行台左仆射。从讨王世充。时通二子在洛,帝日:“今以东略属公,如二子何?”通日:“臣老矣,不足当重任。然畴昔陛下释俘累,加恩礼,以蒙更生,是时口与心誓,以死许国。今日之行,正当先驱,二儿死自其分,终不以私害义。”帝太息曰:“烈士徇节,吾今见之。”

赞曰:屈突通尽节于隋,而为唐忠臣。

(《新唐书·列传第十四》)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今当免悉达等,旌尔善言旌:表彰

B.通阳言旋师旋:凯旋,胜利

C.率兵将如洛如:到

D.众皆舍兵舍:放下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陛下以至仁育四海②越国以鄙远

B.①虽不大克,亦不败负②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C.①次安定,初不与战②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D.①通独无所取②较秦之所得小题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屈突通“尽节于隋”的一组是   (   )

①臣愿身就戮,以挺众死。

②吾蒙国厚恩,事二主,安可逃难?独有死报尔!

③京师陷,诸君皆家关西,何为复东?

④要当为国家受人一刀!

⑤是时口与心誓,以死许国。

⑥昔与汝父子,今则仇也!

A.①③④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②⑤⑥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屈突通为人正直,秉公办事,他的弟弟屈突盖也以刚正严厉而知名。从民间歌谣中就能看出他们为官的威严。

B.隋末政治日益腐败,各地纷纷起兵反抗朝廷,隋军全无斗志,将领皆降,只有屈突通凭自己超人的谋略与胆识苦苦支撑。

C.战事失利,屈突通的处境十分窘迫,但他决心以死殉国,面对别人甚至自己儿子的劝降,他意志坚定,不为所动。

D.大势已去,回天无力而降唐,并没有损伤屈突通一代名将的形象;为官清廉,报国无私更增添了这位忠臣的光彩。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莅官劲正,有犯法者。虽亲无所回纵。(3分)

(2)贼未之觉,引而南,去通七十里舍,分兵徇地。(4分)

(3)然畴昔陛下释俘累,加恩礼,以蒙更生。(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