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夏侯端,寿州寿春人,梁尚书左仆射详孙也。仕隋为大理司直。高祖微时与相友,大业中讨贼河东,表端为副。密语高祖曰:“上性沈忌,内恶诸李,今金才已诛,次且取公,宜蚤为计。”帝感其言。义师兴,端在河东,吏捕送长安。帝入京师,释囚,引入卧内,擢秘书监。

  李密之降,关东地未有所属,端请假节招谕,乃拜大 * * ,为河南道招慰使。即传檄州县,东薄海,南捷淮,二十余州遣使顺附。次谯州,会毫、汴二州刺史已降王世充,道塞,无所归,计穷彷徨。麾下二千人粮尽不忍委端去,端乃杀马宴大泽中,谓众曰:“我奉王命,义无屈。公等有妻子,徒死无益。吾丐若首,持与贼以取富贵。”众号泣不忍视,端亦泣,欲自刎,争持之,乃止。行五日,饿死十四三。遇贼,众溃,从者才三十余人,遂东走,撷鳖豆以食。端持节卧起,叹曰:“平生不知死地乃在此!”纵其下,令去,毋俱没。会李公逸守杞州,勒兵迎端。时河南地悉入世充,公逸感端之节,亦固守。世充遣人以淮南郡公、尚书少吏部印绶召端,解所服衣以赠。端曰:“吾,天子使,宁污贼官邪!非持首去不可见。”即焚书及衣,因解节毛怀之,间道走宜阳,历崖峭榛莽。比到,其下仅有在者,皆体发癯焦,人不堪视。端入谒,自谢无功,不及危困状。帝闵之,复拜秘书监。出为梓州刺史。散禄禀周孤穷,不为子孙计。贞观元年卒。(节选自《新唐书·列传·忠义》)

  注:①上:指隋炀帝。②捷:连接。③鳖豆:豆名,又名野绿豆。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谯州,会亳、汴二州刺史已降王世充——次:顺着

B.端持卧起——节:符节,古代用作凭证

C.会李公逸守杞州,兵迎端——勒:统率

D.端入谒,自谢无功,不危困状——及:言及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今金才已诛,次取公,宜蚤为计——不者,若属皆为所虏

B.道塞,无归——以若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C.平生不知死地在此——今其智反不能及

D.李密降,关东地未有所属——苟得闻于大夫之言,何后

3.下列各组句子中,表明夏侯端“体恤麾下”和“不污贼官”的一组是(     )

A.吾丐若首,持与贼以取富贵——因解节毛怀之

B.遂东走,撷鳖豆以食——吾,天子使,宁污贼官邪

C.纵其下,令去,毋俱没——非持首去不可见

D.端亦泣,欲自刎,争持之,乃止——端入谒,自谢无功,不及危困状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夏侯端是梁朝尚书夏侯详之孙,曾在隋朝为官。高祖未显贵时,和他是朋友。义军兴起,夏侯端被官吏捉住送往长安。高祖攻入长安后,把他释放出来,委以要职。

B.在毫、汴二州刺史降王世充后,夏侯端部走投无路,其麾下二千人粮尽,不忍抛弃夏侯端离去。夏侯端愿把头给他们换取富贵,被制止;又下令让部下离去,以保全他们的性命。

C.夏侯端坚持操守。王世充派人以官职相诱,夏侯端严辞拒绝,怀揣节毛,从小路选出,历经千辛万苦回到朝廷。

D.夏侯端为官清廉,任梓州刺史时,禀告皇帝,把他的俸禄、口粮拿出救济孤儿和穷人,不为子孙留下财产。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奉王命,义无屈。公等有妻子,徒死无益。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公逸感端之节,亦固守。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比到,其下仅有在者,皆体发癯焦,人不堪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A

2.D

3.C

4.D

5.(1)我奉君王之命,按道义不能屈服。你们这些人有妻子、儿女,白白送死没有好处。

(2)李公逸为夏侯端的气节而感动,也坚守(杞州)。

(3)等到到达的时候,他部下中还活着的人全都身体瘦弱,毛发枯焦,人们不忍心看。

单项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