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综合题

(10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从1840年被迫打开国门,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中国的现代化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历程,中国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材料一:(1893年有人写信给张之洞说)方今机器之利,粤人知其益者,十之八九;两江间浙,十之二三;河洛以北,万不得一。名卿巨公,以为是者半,以为非者亦半。

材料二:在通商以后的上海,随着大量新事物的涌入,出现了一些新词语,如洋行、洋布、洋油、洋铁、洋火、洋车等。它们日益流行,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常用语。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近代工业发展中的哪些现象? “机器之利”显而易见,为什么“名卿巨公”还“以为非者亦半”? (6分)

(2)材料二中大量带“洋”字的词语,后来在百姓日常用语中逐渐消失,其原因是什么? (4分)

答案

(1)现象:近代工业地区发展不平衡(或南北发展不平衡,或南方先进于北方);人们对近代工业的认识不一(答出具体认识的可酌情给分)。

原因:思想守旧,对西方近代文明存在的抵触;担心近代工业发展会威胁专制统治。(6分)

(2)政治上: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中国取得了民族独立,摆脱了帝国主义的奴役;经济上: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迅速发展。(4分)

题目分析:本题考查了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近代化历程。旨在考查学生从材料中寻找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答题的能力。第(1)题的第一小问可根据材料一中粤人、两江、河洛以北等地对“机器之利”的认识程度及名卿巨公对其的不同态度作答;第二小问可从名卿巨公的阶级属性来作答。第(2)题可从新中国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发展来作答。

单项选择题
填空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