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填空题

如图为反射弧与缩手反射示意图.根据图回答问题:

(1)当手不小心受到火的刺激,会发生缩手反射,参与此反射的反射弧的组成是______(用图中的代号和箭头表示).此反射的神经中枢在______内,该反射类型属于______反射.

(2)[2]所示的名称是______,[A]与[C]共同的结构特点是______.

(3)当手受到针的刺激后,感觉到疼,疼痛感形成于______,以后见到火就会有意识的躲避,此反射的类型属于______反射.

(4)综合以上情况,你认为脊髓具有______功能.

答案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反射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反射活动都不能完成,如传出神经受损,即使有较强的刺激人体也不会作出反应,因为效应器接收不到神经传来的神经冲动.

(1)生缩手反射的反射弧的组成是1感受器→2传入神经→3神经中枢→4传出神经→5效应器.反射的神经中枢在脊髓灰质内,因此该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

(2)在周围神经系统中神经节是感觉神经元细胞体集中的部位.[2]上有神经节因此[2]所示的名称是传入神经,[A]灰质与[C]神经节共同的结构特点是由神经元细胞体构成.

(3)当手受到针的刺激后,感觉到疼,疼痛感形成于大脑皮层的躯体感觉中枢,以后见到针就会有意识的躲避,是在第一次被针扎的基础上,在大脑皮层的参与下形成的条件反射.

(4)综合以上情况,表明脊髓具有传导和反射功能.

故答案为:

(1)1→2→3→4→5;脊髓灰质;非条件;

(2)传入神经;由神经元细胞体构成;

(3)大脑皮层的躯体感觉中枢;条件;

(4)反射和传导.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航天飞机在布放卫星、发射航天器、观天测地、进行材料科学和生命科学的实验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它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航天飞机是由轨道器、固体火箭助推器和外贮燃料箱三大部分组成的。由于航天飞机是以发射火箭的方式发射,又以轨道器绕道运行方式在空间执行任务,再以飞机的方式降落的,因此航天飞机不仅需要大型的设施,还需要有约4000—5000个工作人员来为其服务;在航天飞机进入轨道之前,又必须把火箭助推器和外贮燃料箱抛掉,抛掉的费用约占发射费用的42%;而且,它的发射准备工作时间长,每月最多只能发射两次。由此可见,要大幅度降低发射成本和使用费用,就必须研制性能更加理想的航天运输工具。

人们从普通的航空飞机那里得到了启示:在大气层中飞行时,飞机不携带氧化剂,充分利用空气中的氧,这样可以大大减轻飞机重量。能不能把航天飞机与航空飞机的飞行技术结合在一起呢?于是一种新的设想即航空航天飞机(简称空天飞机)出现了:它既能在大气层中像航空飞机那样利用大气层中的氧飞行,又能像航天飞机那样在大气层外利用自行携带的氧化剂飞行。

空天飞机是一种可以在普通机场水平起降、可以重复太空与地面之间往返的飞行器。这是一种将航空航天技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新型飞行器。它能像普通飞机那样从地面起飞,以高超音速在大气层内飞行,在30—100千米高空飞机速度可达12~25倍音速,并直接加速进入地球轨道,成为航天器。它可以完全重复使用,大幅度降低费用。据估计,其费用可能降到目前航天飞机的十分之一。

现在,美、英、德、法、日等国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研制空天飞机。英国航空及航天公司与著名的罗依斯—罗尔斯公司正在加紧研制一种名为“霍托尔”的空天飞机。目前已经进入包括风洞试验和发动机鉴定在内的概念论证阶段。按设想,“霍托尔”起飞后靠吸气发动机加速至5倍音速,升至2.6万米高空时,再开动火箭发动机,将其推入地球轨道作太空飞行。“霍托尔”的研究费用预计达50亿美元。

小题1:下列对航天飞机“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的理解,最准确全面的—项是( )(3分)

A.需要大型的设施和大量的工作人员为其发射服务。

B.发射费用高,耗费人力多,准备时间长。

C.发射准备时间长,每月最多只能发射两次。

D.抛掉的部分的费用过高,增加了发射成本。小题2:下列对航天飞机与空天飞机的比较,不正确的—项是( )(3分)

A.空天飞机与航天飞机—样,以轨道器绕道运行方式在空间执行任务。

B.航天飞机与空天飞机的发射方式不相同,降落方式也不相同。

C.空天飞机也像航天飞机—样,在大气层外要使用自行携带的氧化剂。

D.发射一架空天飞机的费用只有发射一架航天飞机费用的十分之一。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空天飞机升空不需要火箭助推,所以不需要发射架,而对机场跑道有要求。

B.空天飞机可以让我们以比航空飞机快得多的速度在大气层内作远距离飞行。

C.由于空天飞机不再抛弃用过的器件,地球轨道上的太空垃圾会大幅度减少。

D.空天飞机目前已进入了研究制造阶段,用它取代航天飞机飞行已指日可待。

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