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主体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深度加工改造,从而获得对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的抽象的、一般的、理性的认识的活动过程。
参考答案:概括
患者女性,55岁。慢性咳嗽,咯痰20余年。近三年伴气促,活动后气喘,心悸。二天前受凉后发热,咳喘剧,咳大量白粘痰,呼吸费力、心烦、恶心。检查:T:38.8℃,P:118次/分,R:32次/分,BP:128/60mmHg,口唇及指甲紫绀,皮肤潮湿,端坐呼吸,三凹征,颈静脉无怒张。肺叩诊过度反响,肺肝界在第六肋,两肺闻及干湿性啰音,心音遥远。腹平软,肝肋下2cm,质中,脾未能及,踝关节处轻度凹陷性浮肿。提示:肺功能测定:提示慢性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超声心动图提示:肺心病,肺动脉压=3.2kPa(24mmHg)。
病人病情稳定后,下一步可选择哪些治疗()
A.心痛定
B.心得安
C.巯甲丙脯酸
D.氨茶碱
E.海珠喘息定
F.山莨菪碱
创新教育要求教师转变学生观,要熟悉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并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进行教育教学活动。这描述的是学生观中的( )。
A.整体观 B.发展观C.教学观 D.教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