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综合题

(28分)教育可为国、为家、为社会创造科学知识和物质财富,推动经济增长,推动民族兴旺,推动世界和平和人类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在长安设太学。太学之中由博士任教授,初设五经博士专门讲授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汉代太学注重考试,并建立了一定的制度。考试在太学有两种作用:一是选材(才)手段,一是督促,检查学生学习的管理手段……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国子监),或同时设立,均为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

(1)材料体现了汉代教育的哪些特点?(6分)

清末和民国初年中小学堂科目设置

科目

时间、文献

国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体育

艺术

劳动技术
1902年《钦定学堂章程》修身

读经

讲经

国文、历史、法制及理财、外国语地理、算学、博物、物理、化学图画

体操

 
1912年《壬子癸丑学制》修身国文、外国语、历史、法制经济地理、数学、博物、物理、化学图画、唱歌、体操男子加农业、女子加家事、园艺缝纫
(2)你认为与明清相比清末和民国初年学校教学内容发生了什么变化(4分)。结合所学,分别指出这种变化的原因(8分)。

从17世纪中叶开始,长老会派控制的苏格兰建立了教区学校网,为各阶级的儿童提供学会读写和获得宗教知识的基本场所。1682年法国建立了基督教学校,教儿童教义问答和基本读写知识。英国圣公会以及其他新教各派也都建立起了“慈善学校”教育贫苦儿童。1717年,普鲁士法律强制规定儿童入小学学习。1600—1800年的西方文盲率大大下降,特别是1700年以后。在17世纪以前,学校还是各种年龄的人合在一起学习的地方;17世纪以后出现了专为儿童开设的学校,识字教育已经成为西欧各国的普遍现象。

(3)结合材料,指出西方近代教育呈现的特点。根据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分析“1600~1800年西方文盲率大大下降”的原因。 (10分)

答案

(1)特点:国家设立专门教育机构(2分);以儒家经典为教学内容(2分);注重考试,建立专门制度(2分)。

(2)变化:明清以儒家经典为主,清末增加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2分);民国初年取消读经讲经,加强劳动技术教育(2分)。

原因:清末:西方文化和科技在中国的不断传播(2分);清末推行“新政”,以图挽救统治危机(2分)。

民国初年:辛亥革命结束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了资产阶级共和国(2分);南京临时政府在文化教育方面颁布一系列的法令和措施,推动社会进步(2分)。

(3)特点:教会起了推动作用;立法保障;出现了专业化学校;社会重视。(4分)

原因:政治上,打破教会和贵族垄断,新兴资产阶级成长(2分)

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2分)

思想文化上,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的弘扬 * * 、理性思想(2分)。

题目分析:

(1)该问考查归纳、概括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体现了汉代教育的特点有:“汉武帝在长安设太学”,“太学之中由博士任教授,初设五经博士专门讲授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汉代太学注重考试,并建立了一定的制度”。

(2)从“清末和民国初年中小学堂科目设置”可以看出,清末增加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民国初年取消读经讲经,增加了劳动技术教育。联系清末和民国初年的时代背景,从政治、文化两个方面分析教育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的关键信息“基督教学校”“法律强制规定”“专为儿童开设的学校”“识字教育已经成为西欧各国的普遍现象”概括西方近代教育呈现的特点。第二小问联系1600~1800年欧洲在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的主要史实分析西方教育发展的原因。

听力题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