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共15分)

二字师“杨杏佛”

杨杏佛一生追随孙中山。1912年1月,孙中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杨随即到南京任总统秘书处收发组组长。孙中山辞职后,他远赴美国留学。回国后又南下广州,任孙中山秘书。

杨杏佛的革命之心如此坚决,以至于在东南大学任教时,他的执著也影响到了不少学子,其中与之交往最多的是一个叫曹立瀛的青年。有一次,他来到上海商科大学(东南大学设在上海的商学院)授课。杨杏佛喜欢在课后留半小时的讨论时间,此间渐渐注意到有个学生发言特别积极。

这个学生就是曹立瀛,在同学中年纪最小,却好学上进,成绩优异。杨杏佛不免对这个家境贫寒却聪明勤奋的青年生出了几许怜爱惜才之情。有一次,他对曹立瀛说:“听说你家境不丰,经济拮据,卖文为生,你不必瞒我,我可以帮助你。”

于是,曹立瀛成了杨家的常客。

1925年5月 30日,曹立瀛兴高采烈地出门,想用稿费为自己买一双皮鞋,却在先施公司门口亲眼目睹了一场血的洗礼——“五卅惨案”。

“五卅惨案”次日,上海学联成立。曹立瀛代表上海商科大学,被选为上海学联委员会委员。于是,一个平日一心做学问,偶尔写写诗文,连报纸也很少看的学生,变成了一个热血沸腾的爱国青年。

一心投入爱国运动的曹立瀛有时也担心影响到最后一年的大学学业,于是便向他最信任的杨先生请教。两人对坐,杨杏佛认真听了曹立瀛的陈述后,陷入了沉思。他左手甩在椅子后面,右手手指在桌面上轻轻地敲打着,考虑了一会儿,杨杏佛猛地用手朝曹立瀛一指,说了一个字:“动!”于是,曹立瀛便义无反顾地投入五卅运动。就这样,一个“动”字为一个立志从商的青年人指出了另一个方向。事实上,当时的杨杏佛自己也经历了一场“异动”,因为他经常与 * * 党人恽代英接触,还利用业余时间到中 * * 党创办的上海大学讲课,因而遭东南大学校方忌恨,被迫离校,奔赴广州,做了孙中山的秘书,并于1924年11月随孙中山北上。

令人感慨的是,此后没几年,曹立瀛也走上了恩师的这条革命道路。经杨杏佛和叶楚伧介绍,他加入了中国国民党,南下广州参加北伐军。

转眼到了1929年。此时杨杏佛已然认清了蒋介石的真面目,他因接济和营救革命者而被国民党当局撤职。而识人尚浅的曹立瀛却还在国民党南京特别市党部做着他的“革命梦”。当时年仅二十四岁的他年少得志,已经担任党部常委,日后完全可以在政界大显身手。

幸而一心以杨杏佛为楷模的曹立瀛在学业上继续钻研,考取了公费赴美留学的资格。于是,从政还是求学,成了摆在这个年轻人眼前的一道难题。这当口,他又想到了恩师杨杏佛,前去请教。接着,多年前的一幕情景重现。

杨杏佛认真听了曹立瀛的陈述后,考虑了一会儿,猛地用手朝曹立瀛一指,这次他说的是个“去”字。

就这样,杨杏佛的一个“去”字再次改写了曹立瀛的命运。曹立瀛辞职后远赴芝加哥大学求学,后于哥伦比亚大学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学成后他毅然回来报效祖国,上世纪50年代进入上海财经大学执教直到去世。恩师的一个字,成就了学贯中西的经济学家曹立瀛。

据说曹立瀛在美国听说杨杏佛被设伏特务枪杀于上海亚尔培路时,不胜哀伤。他替这位坚决果敢的“二字师”扼腕叹道:“国失栋梁,我失良师!”

小题1:请简要概括曹立瀛的形象特征。(4分)

小题2:请简要分析文章使用了哪些描写手法来表现杨杏佛这个人物?(5分)

小题3:你认为文章用比较多的篇幅描写曹立瀛合适吗?请结合文本进行探究。(6分)

答案

小题1:①好学上进,少年得志;②虽经济拮据,却自强不息;③热爱国家,积极参加革命;④听从恩师教诲,关键时刻敢于求变;⑤学贯中西,以学报国。(答出四点即可,4分)

小题2:①语言描写。文章通过杨杏佛的语言表现他对曹立瀛的关照以及对曹立瀛人生方向的指引;②动作描写。在给曹立瀛指明道路时,作者使用了动作描写,“手指在桌面上轻轻地敲打”,表现杨杏佛思考得很深入,“猛地用手朝曹立瀛一指”,表现杨杏佛的坚定;③正面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文章既有对杨杏佛的正面描写,同时又通过曹立瀛的成长反映杨杏佛对学生的影响。(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5分)

小题3:示例一:合适。(1分)①标题是“二字师杨杏佛”,所以要用一些笔墨介绍与此有关的情节;(1分)②曹立瀛是“二字师”教导的对象,文章正是通过描写曹立瀛的困惑等表现杨杏佛教导的重要性;(2分)③描写曹立瀛根据老师的教导做事取得成功来表现杨杏佛教导的正确性。(2分)

示例二:不合适。(1分)①标题是“二字师杨杏佛”,重点对象应该是杨杏佛,所以不应该过多描写曹立瀛这个人;(1分)②曹立瀛遇到的困惑是那个时代大多数人都会遇到的,简略描写即可,没有必要详细描写;(2分)③描写曹立瀛根据老师的指导选择道路有所成就等可以简写,因为文章的重点在于表现杨杏佛而不是曹立瀛。(2分)

小题1:

题目分析:把握传主形象特征 ①注意通过阅读梳理出主要事件,根据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现来把握其形象。②要学会把握作品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细节,并对这些细节加以仔细考虑。③还应注意根据传主与时代、传主与他人的关系来把握传主形象。如,曹立瀛是一位在课堂讨论时间发言特别积极;在同学中年纪最小,却好学上进,成绩优异;家境贫寒却聪明勤奋的青年。杨老师坚决果敢的“动”“去”二字,使他先是义无反顾地投入五卅运动,参加了革命;后毅然离开反动政府出国留学,学成后他毅然回来报效祖国,成为学贯中西的经济学家。他敢于求变人生,学贯中西,以学报国。人物形象鲜明,描写生动,不愧时代骄子。

小题2:

题目分析:传记是记载人物生平或事迹的一类记叙文体,它的表现手法比较接近于小说。往往通过多种描写手法来突出表现人物形象和精神世界,使人物形象血肉丰满,栩栩如生,从而增强文章的感染力。本文主要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通过曹立瀛的成长反映杨杏佛对学生的影响)相结合等方法来突出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

小题3:

题目分析:此题属开放性试题,回答有一定的灵活性。注意组织答案一定观点明确,内容得当,言之有据,言之成理,合乎逻辑,使人信服。这也是一道探究题,答题应先明白无误地表明观点,然后充分利用原文信息,恰当引用论据,最后整合信息,分条陈述。结合文本可知,本题从“合适”与“不合适”去思考探究均可,结合对标题与正文的关系以及文中两个人物之间主次关系的不同理解去谈,且一定紧紧依据原文。

单项选择题
多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