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

  何子有琴,三年不张。从其游者戴仲鹖,取而绳以弦,进而求操焉。何子御之,三叩其弦,弦不服指,声不成文。徐察其音,莫知病端。仲鹖曰:“是病于材也。予视其黟然黑,衺然腐也。其质不任弦,故鼓之弗扬。”何子曰:“噫!非材之罪也,吾将尤夫攻之者也。凡攻琴者,首选材,审制器。其器有四:弦、轸、徽、越。弦以被音,轸以机弦,徽以比度,越以亮节。被音则清浊见,机弦则高下张,比度则细大弗逾,亮节则声应不伏。故弦取其韧密也,轸取其栝圆也,徽取其数次也,越取其中疏也。今是琴,弦之韧,疎,轸之栝,滞;徽之数,失钧;越之中,浅以隘。疎,故清浊弗能具;滞,故高下弗能通;失钧,故细大相逾;浅隘,故声应沉伏。是以宫商不识职,而律吕叛度。虽使伶伦钧弦而柱指,伯牙按节而临操,亦未知其所谐也。”

  “夫是琴之材,桐之为也。桐之生邃谷,据盘石,风雨之所化,云烟之所蒸,蟠纡纶囷,璀璨岪郁,文炳彪凤,质参金玉,不为不良也。使攻者制之中其制,修之畜其用,斫以成之,饰以出之。上而君得之,可以荐清庙,设大廷,合神纳宾,赞实出伏,畅民洁物。下而士人得之,可以宣气养德,道情和志。何至黟然衺然,为腐材置物邪!”

  “吾观天下之不罪材者寡矣如常以求固执缚柱以求张弛自混而欲别物自褊而欲求多。直木轮,屈木辐,巨木节,细木欐,几何不为材之病也。是故君子慎焉。操之以劲,动之以时,明之以序,藏之以虚。劲则能弗挠也,时则能应变也,序则能辨方也,虚则能受益也。劲者信也,时者知也,序者义也,虚者谦也。信以居之,知以行之,义以制之,谦以保之。朴其中,文其外。见则用世,不见则用身。故曰虽愚必明,虽柔必强。材何罪焉!”

  仲鹖怃然离席曰:“信取于弦乎,知取于轸乎,义取于徽乎,谦取于越乎。一物而众理备焉。予不敏,愿改弦更张,敬服斯说。”(选自《四库全书》本《何大复集》)

[注]①衺(xié),同“邪”,不正。②欐(左木右丽,lì):屋的栋梁。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吾将夫攻之者也/尤:特别。

B.凡琴者/攻:制作。

C.桐之生谷/邃:深远。

D.何至然衺然/黟:黑色。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吾将尤攻之者也/微人之力不及此

B.风雨所化/杳不知其所

C.腐材置物邪/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D.操之劲/相如功大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说琴》既是一篇关于制琴、弹曲的音乐论说文,又是一篇借喻制琴弹曲的规定、要求,来阐述人生经验的哲理文。

B.为了加强说理的鲜明性,文章采用了对比的手法。琴不中用,客人“病于材”,主人“尤夫攻之者”,这是两种观点的对比,而以后者作为铺垫来反衬前者。

C.文末“改弦更张”一词,这里是语意双关。意为一面说琴,一面说戴仲鹖听了何子的话以后改变了看法。

D.作者认为制琴一要慎重选择合适的材料,二要按照规格制作琴的各种配器;弹琴则出手要有劲,候时要有顺序,收势要有容量。并从制琴论及为人。

4.用“/”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吾 观 天 下 之 不 罪 材 者 寡 矣 如 常 以 求 固 执 缚 柱 以 求 张 弛 自 混而 欲 别 物 自 褊 而 欲 求 多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虽使伶伦钧弦而柱指,伯牙按节而临操,亦未知其所谐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信以居之,知以行之,义以制之,谦以保之。朴其中,文其外,见则用世,不见则用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B

2.A

3.B

4.吾观天下之不罪材者 / 寡矣 / 如常以求固执 / 缚柱以求张弛 / 自混而欲别物 / 自褊而欲求多(说明:“者”后面可断可不断。)

5.(1)即使让伶伦来调弦运指,伯牙来按照节拍亲自弹奏,(他们)也是不知道(如何使)这琴发出和谐的音乐声。

(2)用信用来相处它,用智慧来指导它,用仁义来制约它,用谦虚来保全他。使它的内含更朴实,使它的外表有文采,(如果)为人所知就入世,(如果)不为人所知就修养自身。

选择题
判断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