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综合题

(17分)教育变革与时代变迁、社会发展需要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姓名籍贯曾任官职《汉书》文摘
息夫躬河内河阳光禄大夫

左曹给事中

《汉书·息夫躬传》“少为博士弟子,受《春秋》,通览记书”
倪宽千乘御史大夫《汉书·倪宽传》“以郡国选诣博士,受业孔安国”
终军济南谏大夫《汉书·终军传》“年十八,选为博士弟子”
朱云杜陵令《汉书·朱云传》“年四十,乃变节从博士白子友受《易》,后为博士”
材料二  1200—1500年间的大学可以说是教会和君主授予特权的师生独立团体。师生享有特殊权利和豁免待遇,即教学权、学位考试权和授予权,自治权,独立审判权。其教学须照固定的规程进行,各科教学都须按照教会审定的课本进行。1500—1650年间,在世俗 * * 领导之下,实现新教教义与人文主义相结合的理想,各地争分夺秒地建设新的教育机构。在1650—1800年间,教育急剧地世俗化和现代化。研究自由和教学自由已成为人所公认的原则,旧日根据标准教材照本宣科的方法已被学术报告所代替,教授要讲述具有创见性的科研成果,就非如此不可。

——(德)F·鲍尔生著《德国教育史》

材料三 两湖大学堂,光绪二十九年(1903 年)就两湖书院改建,设学科八门,其中中西公共学四门,即经学、中外史学、中外地理学、算术,延聘本国教习讲授。西学四门,即理化学、法律学、财政学、军事学,延聘东西洋各国教习讲授。学生入学后,先补习普通中学课程一年,再习专门(注:八门中选学一门)之学三年,然后派往东西洋游历一年,以广见闻。

——冯天瑜、何晓明著《张之洞评传》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材料列举的这些人在哪所学府接受了最高教育?它在人才培养上体现了哪些特点?(7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德国教育不断进行着哪些变革?概述促进这些变革的社会因素。(6分)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近代两湖大学堂培养人才有哪些举措?顺应了怎样的时代要求?(4分)

答案

(1)太学。(1分)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培养国家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少数出身于社会中下层的人也是培养对象;儒学是主要教育内容。(6分)

(2)变革:政府(或世俗 * * )对教育的控制不断扩大,神学逐渐失去在教育领域中的统治地位;(或“世俗化和现代化”)(2分)

因素: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的影响。(4分)

(3)举措:开设多元化的近代专业门类;重视留学教育。(2分)

救亡图强。(2分)

题目分析:

(1)材料一列举的人物都曾经是博士弟子。联系所学知识,汉武帝根据董仲舒的建议,兴办太学,规定太学生员为博士弟子,一律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学完经考试合格即可到政府任官。第二小问从太学的地位、培养的对象、教育内容等角度分析其特点。

(2)根据材料二的关键信息概括16-17世纪德国教育进行的变革:“在世俗 * * 领导之下”、“教育急剧地世俗化和现代化”。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从思想解放、科技进步等角度分析促进这些变革的社会因素。

(3)材料三的两湖大学堂是洋务派创办的新式学校,开设中西公共学和西学等专业科目,培养近代科技人才;“学生入学后,先补习普通中学课程一年,再习专门之学三年,然后派往东西洋游历一年,以广见闻。”重视留学教育。在内忧外患的背景下,近代两湖大学堂培养人才的举措顺应了救亡图强的时代要求。

单项选择题 A3/A4型题
多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