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文,完成第下面的题。

  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夫朝无贤人,犹鸿鹄之无羽翼也,虽有千里之望,犹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故绝江海者托于船,致远道者托于乘,欲霸王者托于贤。是故吕尚聘,而天下知商将亡,而周之王也;管夷吾、百里奚任,而天下知齐、秦之必霸也。纣用恶来,齐用苏秦,秦用赵高,而天下知其亡也。

  齐景公伐宋,至于岐堤之上,登高以望,太息而叹曰:“昔我先君桓公,长毂八百乘以霸诸侯,今我长毂三千乘,而不敢久处于此者,岂其无管仲欤!”弦章对曰:“臣闻之,水广则鱼大,君明则臣忠;昔有桓公,故有管仲;今桓公在此,则车下之臣尽管仲也。”

  杨因见赵简主曰:“臣居乡三逐,事君五去,闻君好士,故走来见。”简主闻之,绝食而叹,跽而行,左右进谏曰:“居乡三逐,是不容众也;事君五去,是不忠上也。今君有士,见过八矣。”简主曰:“子不知也。夫美女者,丑妇之仇也;盛德之士,乱世所疏也;正直之行,邪枉所憎也。”遂出见之,因授以为相,发而国大治。

  子路问于孔子曰:“治国何如?”孔子曰:“在于尊贤而贱不肖。”子路曰:“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其亡何也?”曰:“中行氏尊贤而不能用也,贱不肖而不能去也;贤者知其不己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贱己而雠之。贤者怨之,不肖者雠之;怨雠并前,中行氏虽欲无亡,得乎?”

  无常安之国,无恒治之民;得贤者则安昌,失之者则危亡,自古及今,未有不然者也。明镜所以昭形也,往古所以知今也。夫知恶往古之所以危亡,而不务袭迹于其所以安昌,则未有异乎却走而求逮前人也。(节选自刘向《说苑·卷八·尊贤》,有改动)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犹不能其意之所欲至矣/致:达到

B.故江海者托于船/绝:横渡

C.不肖而不能去也/贱:地位低下

D.怨并前,中行氏虽欲无亡,得乎/雠:同“仇”,仇恨

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阐述“尊贤兴国”道理的一组是(    )

①致远道者托于乘,欲霸王者托于贤

②管夷吾、百里奚任,而天下知齐、秦之必霸也

③昔有桓公,故有管仲

④简主闻之,绝食而叹

⑤因授以为相,而国大治

⑥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其亡何也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③④⑥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人君树立功名、成就霸业抑或破家亡国、身败名裂,根本的原因在于能否尊贤而下士。

B.齐景公感慨自己有三千辆兵车却不敢在宋国久留,弦章告诉他,要多有几个管仲一样的贤臣就好了。

C.杨因是一个有争议的人,而赵简主用鞭辟入里的分析力排众议,委以重任,表明赵简主能够尊贤用贤。

D.孔子认为尊贤与贱不肖是治国的重要方略,中行氏因为“尊贤而不能用”“贱不肖而不能去”而导致灭亡。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臣居乡三逐,事君五去,闻君好士,故走来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夫知恶往古之所以危亡,而不务袭迹于其所以安昌,则未有异乎却走而求逮前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C

2.A

3.B

4.(1)君王要想使天下安定太平,把光荣的名声流传到后世,一定要尊重贤臣,谦虚地对待士人。

(2)我在家乡,三次被人驱逐;侍奉国君,又有五次被撤职;听说您喜爱士人,特地跑来见您。

(3)知道厌恶历史上那些导致国家动荡灭亡的方法,却不去追求、学习历史上那些让国家安定昌盛的方法,那么与倒退着跑却想要追上前面的人的行为没有差别。

选择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一)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二)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   

为关中之固,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小题1:与例句中加线词意义相同的—项是(   )

例句:师道之不也久矣

A.师者,所以道受业解惑也

B.六艺经皆通习之

C.此世所以不

D.得璧,之美人小题2:下列句中与“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B.无备则制于人

C.古之人不余欺也

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小题3:下列句中“其”的用法和其他三项不同的—项是(   )

A.其可怪也欤?

B.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C.吾未见其明也

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小题4: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本段古今对比,赞美“古之圣人”,批评“今之众人”,指出他们在学习上的态度是不同的。

B.本段既论证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还论述了从师的原则,还指出学习不要有门户之见。

C.本段重点批判了当时耻于从师的恶劣风气。

D.本段从论证方式上来看,立足于“破”,逐层批判了“今之众人”“士大夫之族”和“君子”,从反面论证了观点。小题5:对下列各句加线字用法归类正确的是(   )

①天下应 ②外连衡而诸侯 ③匈奴七百余里 ④至尊而制六合 ⑤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⑥序八州而同列 ⑦括四海 ⑧陈胜枢之子

A.①②③/④⑧/⑤⑥⑦

B.①⑦/②⑥⑧/③④/⑤

C.①⑦/②③④⑤/⑥⑧

D.①⑦/②③⑥/④⑧/⑤小题6:下列句中"而"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B.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C.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D.秦无亡失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小题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用铺陈的手法叙述了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至高无上的权威。

B.后人常用“陶朱”作为富人的代称,陶朱就是范蠡,他帮助越王勾践灭吴。

C.“焚百家之言”中的是“言”指诸子百家的言论。

D.秦时,“山东”指崤山以东,即东方诸侯国。小题8: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每题3分)

(1)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2)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3)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