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

广西转运使孙君墓碑

王安石

  君少学问勤苦,寄食浮屠山中,步行借书数百里,升楼诵之而去其阶。盖数年而具众经。后遂博极天下之书。属文操笔布纸,谓为方思,而数百千言已就

  以天圣五年,同学究出身,补滁州来安县主簿、 洪州右司理。再举进士甲科,迁大理寺丞,知常州晋陵县,移知浔州。浔当是时,人未趣学,召吏民子弟之秀者,亲为据案讲说,诱劝以文艺。居未几,旁州士皆来学,学者由此遂多。以选,通判耀州。兵士有讼财而不直者,安抚使以为直。君争之不得,乃奏决于大理。大理以君所争为是,而用君议,编于敕。庆历二年,擢为监察御史里行。于是弹奏狄武襄公不当沮败刘沪水洛城事。又因日食言阴盛,以后宫为戒。仁宗大猎于城南,卫士不及整而归以夜,明日将复出,有雉陨于殿中。君奏疏,即是夜有诏止猎。蛮唐和寇湖南,以君安抚,奏事有所不合,因自劾。乃知复州,又通判金州,知汉阳军吉州。稍迁至尚书都官员外郎,提点江南西路刑狱。有言常平岁凶当稍贵其粟以利籴本者,诏从之。君言此非常平本意也,诏又从之。

  侬智高反,郡即出兵二千于岭以助英、韶。会除广西转运使,驰至所部,而智高方煽。天子出大臣,部诸将兵数万击之。君驱散亡残败之吏民,转刍米于惶扰卒急之间,又以余力,督守吏治城堑,修器械,属州多完,而师饱以有功。君劳居多,以劳迁尚书司封员外郎。初,君请斩大将之北者,发骑军以讨贼,及 后贼所以破灭,皆如君计策。军罢而人重困,方恃君绥抚。君乘险阻,冒瘴毒,经理出入,启居无时。以皇祐三年三月初七日,卒于治所,年五十四。

  君所为州,整齐其大体,阔略其细故。与宾客谈说,弦歌饮酒,往往终日。而能听用佐属尽其力,事以不废。在御史言事,计曲直利害如何,不顾望大臣,以此无助。所为文,自少及终,以类集之,至百卷。天德、地业、人事之治,掇拾贯穿,无所不言,而诗为多。

  君讳抗,字和叔,姓孙氏,得姓于卫,得望于富春。(节选自《唐宋文举要》,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方恃君绥/绥抚:安定抚慰

B.整齐其大体/整齐:整治,治理

C.兵士有讼财而不者/直:公平正直

D.君请斩大将之者/北:同“背”,相背

2.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孙抗正直敢言的一项是(   )

①诱劝以 文艺

②乃奏决于大理

③而用君议,编 于敕

④又因日食言阴盛,以后宫为戒

⑤君奏疏,即是夜有诏止猎

⑥君言此非常平本意也

A.②③④

B.①⑤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侬智高的气焰炽盛时,孙抗被任命为广西转运使,他走马上任,为平乱出谋划策,出力流汗。后因平乱的功劳多,他被提升为尚书司封员外郎。

B.孙抗任州郡长官时,常常整日与宾客谈说,听歌喝酒,疏忽政事。下属为所欲为,他听之任之,不加制止。后来他受到御史弹劾时,也就无人相助。

C.孙抗幼时因家贫而依靠山中僧人生活,他勤奋好学,常常步行几百里去借书,回来后登楼诵读,还特意抽去楼梯,以便潜心钻研和防止他人打扰。

D.担任监察御史里行时,孙抗不仅监督弹劾他人,如上奏弹劾狄武襄公不应该败坏刘沪收降水洛城,而且还严于律己,参劾自己上奏汇报有不实之处。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属文操笔布纸,谓为方思,而数百千言已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人未趣学,召吏民子弟之秀者,亲为据案讲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又以余力,督守吏治城堑,修器械,属州多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D

2.D

3.B

4.(1)他写文章时握笔铺纸,说是才思考,而几百上千字的文章就已经写成。

(2)人们对读书不热衷,孙君于是召集官吏百姓中的优秀子弟,亲自为他们开课讲授。

(3)他又用余力,督促守吏整治护城河,维修武器装备,所属州县大多得以保全。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小题。

让学术与思想贴近大地

吕绍纲

10 月23日,北京大学中文系迎来百年庆典。

一个科系的历史,相对于国家史、民族史来说,似乎微不足道。但由于特定的机缘,却让其与民族国家的文化心路,唇齿相依。在百年纪念的特殊时日,循着这样的文化脉络,我们能获得怎样的启示?

从倡导文学革命、肩起新文化运动大旗的陈独秀,到立志改造国民性、紧握鞭挞“吃人社会”投枪匕首的鲁迅;从促进国语统一运动中沈尹默等学者的坚定身影,到“以文章报国”莘莘学子的深厚情怀;在北大中文百年跌宕起伏的历史中,时代的主题虽在不断转换,但“阐学术之真谛,济苍生而文章”的精神始终薪火相传。前辈先贤不仅坚持做“一流的学问”,而且矢志于“经世之思想”。正是学术和思想的双重滋养,让北大中文教育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相连,显示出一个科系非同寻常的意义。

有人说,北大中文系或可称为中国近现代历史的“造梦工厂”,启蒙救亡之梦、文明昌盛之梦,梦梦相扣,少的是个人梦,多的是家国梦。

有的梦,已然实现,有的梦,还在路上。虽然时光移易,但“有学术的思想、有思想的学术”的治学宗旨,“为国学问、报国文章”的精神期许,却在一个方面树立起让人尊敬的标杆。正因为有它,才能在历史黑暗混沌的“铁屋子”中,发出一声呐喊,点亮开启民智的灯火;才能在急功近利的众声喧哗中,重提精神守望,保留一份低调与朴素;才能以百年不变的热忱,坚守理想,贴近大地,融入国家思想文化建设的大潮。

为国为民,不落俗世。做有思想的学术,出有学术的思想,二者不可偏废。这样的追求, 又何尝不是人文学科应有的品质?

既立足学术之根本,又保持人文关怀的品质,以思想造就“溢出效应”,尽可能服务国家民族发展的大主题,这是一代代先贤的执着理想,又何尝不是大学精神的真谛所在?

自上世纪90 年代以来,不少人慨叹,人文学科逐渐被边缘化。然而,可怕的,不是风光不再,而是忘却人间情怀,埋头自顾一亩三分地,失去了提出问题、创造思想的能力;可怕的,不是种种社会问题,而是自我的精神沉沦,插科打诨,人云亦云,缺乏对流俗的抵制和对责任的担当;可怕的,不是独善其身,而是忘却大学之道、丢弃文化启蒙,变成没有理想的揾食者。

站在中 * * 文化复兴的重要历史节点,站在中西文化话语权依然不对等的今天,站在意识形态纷繁复杂的当下,我们将更清晰地认识到,人文学科不仅担负着传承文明、推进学术进步的重任,更担负着坚守民族国家文化与精神底线的重任。

让学术与思想贴近大地。纪念北大中文百年,也正是期望当代学人能有这样一种抱负,能重拾前辈先贤的遗风,从而真正实现中 * * 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文化自强。

——选自《人民日报》(2010 年10 月29 日)“人民时评”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   )(5 分)

A 北大中文百年即是国家民族命运百年。

B 大学精神的真谛在于立足学术根本、保持人文情怀。

C 文化启蒙与国家思想文化建设仍是“在路上的梦”。

D 为国为民、不落俗世是人文学科的品质。

E 纪念北大中文百年的目的在于实现中 * * 的文化自信、自觉、自强。

小题2:下列不能作为不少人慨叹人文学科“逐渐被边缘化”依据的一项是(   )(3 分)

A 人文学科风光不再。                    B 人文学科缺乏担当。

C 人文学科面临种种社会问题。            D 人文学科独善其身。

小题3:当代学人如何实现学术与思想贴近大地?请概括、分点作答。(4 分)

小题4:发展人文学科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各是什么?(4 分)

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