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综合题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蔡元培之决心献身教育,是自光绪二十四年始。戊戌 * * 发生后,他认为康、梁失败的最大原因是由于不先培养革新人才,所以返里从事教育工作,最先接办绍兴中西学堂,又到上海创办中国教育会、爱国女学校及爱国学社。

——摘自陶英惠《蔡元培与北京大学》

材料二 (民国)六年一月,始任事于北京大学。其时北京大学学生,颇为社会所菲薄。孑民(蔡元培字)推求其故,以为由学生之入大学,仍抱科举时代思想,以大学为取得官吏资格之机关。故对于教员之专任者,不甚欢迎。其独于行政、司法界官吏之兼任者,虽时时请假,年年发旧讲义,而学生特别欢迎之,以为有此师生关系,可为毕业后奥援也。

孑民以大学为囊括大典包罗众家之学府,无论何种学派,苟其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者,兼容并包,听其自由发展,曾于《北京大学月刊》之发刊词中详言之。

——摘自高平叔编《蔡元培全集》第三卷

(1)根据材料一,概括蔡元培的思想主张及其产生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蔡元培在北京大学的改革。(9分)

答案

(1)主张:教育救国。(3分)

原因:认为维新变法的失败主要是由于没有培养革新人才。(3分)

(2)改变旧北大读书是为了当官的传统;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使北大成为新思想的摇篮;对中国大学教育的近代化起了很大推动作用。(9分)

题目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概括能力。从材料的描述中可知,蔡元培认为康、梁失败的最大原因是由于不先培养革新人才,没重视教育,因此蔡元培的思想主张就是教育救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思想产生的原因:认为维新变法的失败主要是由于没有培养革新人才。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蔡元培在北京大学的改革,改变旧北大读书是为了当官的传统;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使北大成为新思想的摇篮;对中国大学教育的近代化起了很大推动作用。

解答题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