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多项选择题

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要坚持( ),下大力气解决洪涝灾祸、水资源不足和水污染问题。

A.兴利除害相结合

B.政府和农民共同出资

C.开源节流并重

D.生产和生活并重

E.防洪抗旱并举

答案

参考答案:A,C,D

解析: 本题考核的是第七章第一节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解题思路] 我国水利建设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坚持兴利除害相结合、开源节流并重、防洪抗旱并举,下大力气解决洪涝灾祸、水资源不足和水污染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习惯成自然

叶圣陶  

  ①“习惯成自然”,这句老话很有意思。

  ②我们走路为什么总是左脚往前,右脚往后,两只胳膊跟着动荡,保持身体的均衡,不会跌倒在地上?我们说话为什么总是依照心里的意思,先一句,后一句,一直连贯下来,把要说的都说明了?因为我们从小习惯了走路,习惯了说话,而且“成自然”了。什么叫做“成自然”?就是不必故意费什么心,仿佛本来就像那样子的意思。  

  ③走路和说话是我们最需要的两种基本能力。推广开来,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了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是我们有了那种能力。不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地步,勉勉强强地做一做,那就算不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如果连勉勉强强做一做都不干,当然更说不上我们有了那种能力了。  

  ④听人家说对于样样事物要仔细观察,才能懂得明白,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观察的能力。听人家说劳动是人人应做的事,一切的生活资料,一切的文明文化,都从劳动产生出来,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读书的能力。听人家说读书是充实自己的一个重要法门,书本里包含着古人今人的经验,读书就是向许多古人令人学习,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读书的能力。听人家说必须做个好公民,现在是民主时代,个个公民尽责等分,才能有个好秩序,成个好局面,自己幸福,大家幸福,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做好公民的能力。  

  ⑤这样说下去是说不完的,就此打住,不再列举吧。

  ⑥要有观察的能力,必须真的用心去观察。要有劳动的能力,必须真的动手去劳动。要有读书的能力,必须真的去把书本打开。要有做好公民的能力,必须真的去做公民应做的一切事情。在相信人家的话很有道理的时候,只是个“知”罢了,“知”比“不知”似乎好些,但仅仅是“知”,实际上与“不知”并无两样。到了真的去观察去劳动去读书的时候,“知”才会渐渐化为我们的习惯,习惯成自然,才是我们的能力。  

  ⑦通常说某人能力不强,就是某人没有养成多少习惯的意思。譬如说张三记忆力不强,就是张三没有把看见的听见的一些事物好好记住的习惯。譬如说李四发表力不强,就是李四没有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说出来写出来的习惯。

  ⑧习惯养成的愈多,那个人的能力愈强。我们做人做事,需要种种能力,所以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习惯。  

  ⑨养成习惯,换个说法,就是教育。教育不限于学校,也不限于读书。学校教育只是教育的一部分,读书这门事也只是教育的一部分。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种种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己教育,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习惯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强越好,孔子一生“学而不倦”,就是看透了这个道理。

1.文中在阐述了习惯与能力的关系后,得出了什么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②段以走路、说话为例,引出下文什么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④段列举了哪些事例?意在阐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⑥段中加粗的“似乎”一词能否去掉?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实际,谈谈你对第⑨段学校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多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