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分)徽派建筑是中国古建筑最重要的流派之一,历来为中外建筑大师所推崇。阅读材料并回答:
材料一 清末徽州知府刘汝骥《陶甓公牍》曰:“(歙县)弥望皆瓦屋,……草房绝少,屋多建楼,大家厅事极宏敞,梁用松,柱用杉柏与银杏,皆本邑产。墙用砖,铺地以石,或用砖及木板,一门颜雕刻,费辄数十百金。但天井小,少窗,光线黑暗,此其所短。……溪山清丽,居此者如置身画图中,故人人有不忍轻去其乡之意。”徽州民居雕饰民居、祠堂和牌坊被誉为“徽州古建三绝”。最具代表性的棠樾牌坊群,从两头到中间都按忠、孝、节、义排列,以“义”为中心。
材料二 民国《歙县志》云:“屋庐之制,因居山国,木植价廉,取材宏大,坚固耐久,……”。 当地居民“处之以学,行之以商”。明《五俎》云:“商贾之称雄者,江南首推徽州,江北则推山右(山西)。”商人致富后,即返家“修祠堂,建园第,重楼宏丽”。
材料三 《陶甓公牍》载:“旧建民房天井狭窄,光线黑暗,近年大为改观,士大夫之家,未有不高大门闾,明窗净几者。”晚近的徽派建筑风格中,加入了西洋的梯形窗、拱劵门,甚至以英文字母为装饰。绩溪上庄制墨名家“胡开文”家族,就遗留有西洋式的门楼。
(1)根据材料一总结徽派建筑的主要特点,结合材料二分析其成因。(16分)
(2)结合材料三及所学分析近代徽派建筑的变化及其原因。(10分)
(3)试从文化传承的角度谈谈你对徽派建筑风格变化的认识。(4分)
(1)(16分)主要特点:以砖、木、石为材料,重装饰;文化气息、伦理色彩浓厚;与山水相映,诗情画意,天然和谐;但天井和窗较小,光线昏暗。(8分。主要抓住材料、装饰、伦理、式样等。)
原因:徽州地处山区,土地偏狭;盛产木、石等原料;徽商资金雄厚,热衷于建造;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宗族传统、程朱理学的影响;商业交往的需要;攀比心理等等。(8分。主要抓住地理、经济、文化等方面。其他酌情给分。如有答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可给1分,但总分不超过8分。)
(2)(10分)变化:与前代相比,晚清以来的徽派建筑门窗高大,光线较好;体现中西合璧(或融入西方文化元素等)。(4分。)
原因:旧式建筑光线昏暗;吸纳别处建筑优点;近代中国被迫开放;受西方文化的影响等。(主要从先前建筑缺点、对外开放、吸纳中西建筑长处三方面答。其他言之成理亦可给分。此题总分6分。)
(3)(4分)徽派建筑的前后变化是时代和社会生活变迁的结果和反映;文化在传承和吸纳中创新发展。传统文化只有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相互交流、借鉴、融合和不断创新,才能拥有持久的生命力。(此问视其回答酌情给分。)
题目分析:
(1)主要特点根据材料一第一段逐句归纳,“多建楼”、“厅事极宏敞”、“梁用松,柱用杉柏与银杏……墙用砖,铺地以石,或用砖及木板”、“雕刻,费辄数十百金”、“天井小,少窗,光线黑暗”。第二段体现出伦理色彩浓厚的特点。成因结合材料二分析,与第一问主要特点适当对应。(2)将材料三与材料一及第(1)问主要特点对比,变化表现在采光和文化元素两个方面。原因可从旧式建筑缺点、西洋建筑优点、时代背景等方面,进行分析。(3)建筑风格是社会变迁的体现,从文化传承的角度谈认识,适当发挥即可。